社会科学: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2)

社会科学: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2)

2.过高的估价人的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从而酿成了急躁冒进,以致“大跃进”的严重失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较顺利地进行和“一化三改”[1]总路线的实施,一种过高估计人的因素和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盲目乐观思想滋长了起来。“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思想认识逐步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并且具体化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战略——“大跃进”。例如,在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开始曾提出十五年“超英赶美”,后来又觉得保守了,进而提出七、八年超英赶美。为此,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不断翻两番,从而形成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不仅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使全国的自然资源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在农业生产方面,追求“放卫星”,亩产万斤、几万斤粮食的“天方夜谈”、“浮夸风”盛行全国,自欺欺人。这些违反客观规律的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严重惩罚,加之随后全国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农业欠收、工业萧条、环境破坏等接踵而来,城乡人民都陷入了没饭吃、饿肚皮的境地。当时,把这种情况主要归结为自然灾害,实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祸”者,指导思想失误也,而主宰指导思想的正是社会科学。如果翻开当时的社会科学文献,有多少文章、讲话、报告在赞扬、歌颂、论证“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呀!有多少文章、讲话、报告在赞扬、歌颂、论证“大跃进”的伟大英明呀!用邓小平同志后来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话,就是“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2]

3.偏离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估计,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灾难。

1956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现在看来,这一分析虽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却指出了中国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落后的生产力”。但后来到了八届十中全会,却提出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六十年代中期,认为党内有个资产阶级,于是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酿成一场深重的灾难。在文化大革命中,系统地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个“革命理论”,完全偏离了我国生产力落后这个基本事实,实际上是革生产力的命。到70年代中后期,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在这个时期,全国却掀起了批判“唯生产力论”的高潮。

翻开当时的社会科学文献,几乎千篇一率都是批“唯生产力论”,难道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不知道人民还十分贫穷,或者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钱袋太满、富的流油了吗?

当然,在那个时期,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大批判文稿是作为政治任务完成的,是言不由衷的,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中,特别是在狂热的政治运动中,我国大量的社会科学文献偏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了政治的卑女,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方知兴替。社会科学的这种历史的悲剧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挫折和悲剧再也不能重演了。

三、没有社会科学的创新,改革就不可能深入进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继往开来、拨乱反正的伟大转折时期,而这正是以社会科学的创新与思想理论的解放为先导的。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为否定长期以来“左”的理论和政策,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极好的历史性机遇。而“两个凡是”的认识[3]却这把良好的历史性机遇变成了停滞不前的窘迫局面。

真理标准的讨论则打破了这一窘迫局面,为新时期社会科学的创新拉开了序幕。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次日,《光明日报》以“本刊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全文刊发,新华社也向全国媒体发了通稿。该文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思想僵化进行了针对性地批判,旗帜鲜明地提倡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实事求是,深刻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激起千层浪,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真理的标准的讨论在全国兴起,为思想理论和社会科学的创新打开了崭新的局面,也更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笔者对真理标准的讨论欢欣鼓舞,坚持拥护。[4]

社会科学的创新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巨大的,而关联最为密切和深刻的莫过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社会科学的创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步也迈不出去。

1.没有社会科学的创新,就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最根本的改革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同义语都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商品、货币就随之消亡,价值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地由计划经济所取代。根据这一经典理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计划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指令性计划被看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如果我们再以僵化的思想抱住经典不放,死守本本主义,坚持计划经济,我们就不可能搞市场化改革。

2.没有社会科学的创新,就不可能进行所有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消灭私有制、剥夺剥夺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标和基本目标。无产阶级革命把自己的纲领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消灭私有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私有制立即就被废除,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所有制就随之建立起来。根据这一经典理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生产资料私有制看作是万恶之源,把纯粹公有制定位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特别是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就较高。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果我们以僵化的思想抱住经典不放,死守本本主义,坚持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迄今还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异力力量而被限制和扼杀,结果被扼杀的是经济发展和财富涌流。

3.没有社会科学的创新,就不可能实行按要素分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未来社会存在两个阶段,共产主义阶段和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在共产主义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在社会主义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而且明确指出按要素分配是资产阶段庸俗经济理论,是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服务的。根据这一经典理论,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按劳分配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原有的单一公有制条件下,也不存在产生其它分配形式的经济条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和家庭不仅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和消费者,而且也逐步成为投资者——投资于科技、教育、信息、证券、生产等领域,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管理等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要素共同生产物质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以僵化的思想抱住经典不放,死守本本主义,坚持纯粹的“按劳分配”,继续把生产要素的贡献排除在分配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进行不下去,归根到底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制度,是与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认为,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其它方面的劳动或活动都不创造价值,只转移或无偿占有价值。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产品中的活劳动含量日益减少;生产要素的内容和比重大大增加;原来意义上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财富的生产中大大超过物质生产部门;科学技术、信息、企业家才能和管理活动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在收入分配中生产要素的分配都大大超过活劳动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僵化地恪守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既不能解释现存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也难以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在新的时代要坚持劳动价值论,但不能把它的原创含义僵化地锁定在十阶段九世纪,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这个创新和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要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包括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理论基础;能够解释中国和世界新实践中的问题,不能与现实经济生活两张皮、两股道;要把价值范畴从神秘化中解放出来,为人民群众掌握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要把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所有权及其权重理论结合起来,因为这是是科学解释我国新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根本途径。

仅仅靠“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并不能科学地解释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因为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在商品、货币消亡之后,“价值”不再插手社会生产,按劳动券分配个人消费品,而我们现在实行的按劳分配是存在着商品、货币、价值、交换、与劳动效益挂钩的按劳分配。更不能解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因为劳动价值论是彻底否定生产要素创造价值和参与分配的。

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劳动者(生产工人)的分配直接来源于其自身的劳动成果,但从深层次看,则是其劳动力所有权的实现。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获得的收入高,是因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具有更大的权重。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总有一部分劳动者进行着不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劳动,如公务员及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等等。这部分劳动者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要平等地获取其劳动力所有权的回报。

企业家参与分配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生产要素收入。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因为任何生产要素都具有所有权,必须索取其所有权的回报,回报的大小取决于这些要素的权重——数量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程度。否则就没有人愿意投入生产要素,生产就不能进行。由此可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天经地义的。

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创新理论基石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