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社会科学: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内容提要】

如同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创新则是社会科学的类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新则推动着社会科学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每上一个新台阶,都必然伴随着社会科学的创新。”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创新是个纲,纲举目张”。如果固守经典成一统,就等于封杀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社会科学的创新包括以下基本内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实践对前人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实现传统社会科学从内容到形式的自我超越和突破;大胆改革传统的研究方法,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要做到“两个善于”: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社会科学要把“创新”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一、社会科学创新、生产力发展与国民创造性素质的提高

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社会变革、创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大支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动力。社会科学研究,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各种问题提供知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科学历史使命在于不断地总结过去,探索未知,设计、预测、引导和开创未来,而要完成这些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地创新。社会科学的创新,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对于塑造开拓性的民族精神和提高国民的创造性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在他的晚年贡献了一个重要理论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社会科学,创新才是硬道理。

创新是个纲,纲举目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每上一个新台阶,都必然伴随着社会科学的创新。要打破“实践中行的通,理论上说不通;理论上说的通,实践中行不通”的悖逆现象,必需进行社会科学的创新。如果固守经典成一统,任凭春夏与秋冬,把马克思主义锁定在十九世纪,就等于封杀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创新就是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新领域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创新是使社会实践永葆其生机和活力的强大动力。

创新就是发展,但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超越式发展。从广义上讲,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新运动的兴起,任何一种新制度的诞生,任何一项新事业的推进,都离不开理论创新为其呐喊、导航、支撑,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大变革时代存在着两个探索:一是实践探索,二是理论探索。什么是探索?探索的本质上就是创新。因而创新也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创新,二是理论创新。

创新时代的创新实践,客观上需要创新学说给予思想理论支持。如果没有这个学说,历史就会造就这种学说。但这种学说不会自发地产生,它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顺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对创新实践进行认真总结、概括和艰苦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创新,是改革开放时代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的时代使命。

创新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亟需理论创新的时代。无论是时代变化还是实践发展,都迫切要求我们更加具有理论创新的品格,以创新的精神把社会科学理论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是冲破旧体制、旧观念、旧模式束缚的必然要求。创新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理论来自于实践,又以自己特有的高度和内在规律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是实践的先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新运动的兴起,任何一种新制度的诞生,任何一项新事业的推进,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创新为其呐喊、导航、支撑,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条规律。

如同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创新则是社会科学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新则推动着社会科学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在人类思想文明史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生命力,根本奥秘就在于它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它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经验,不拘泥于已有的认识;它既注重于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又注重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它既注重于对未知世界的理论探索,又注重于回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如果固守经典成一统,任凭春夏与秋冬,把马克思主义锁定在十九世纪,就等于封杀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

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都是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毛泽东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无论从世界历史还是从中国历史上看,什么时候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了,什么时候社会就发展、就进步,什么时候没有创新甚至墨守成规,社会就停滞,甚至倒退。

二、认真记取社会科学失误的深刻历史教训

社会科学创新这个题目,对我国来说,是太重要了,也太沉重了。说它太重要了,因为没有社会科学的创新,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说它太沉重了,是因为在我国解放以后因为社会科学认识和探索的事物,我国曾经付出了太多、太沉重的代价;。 

作为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社会科学,是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是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和政权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统管国家、政府、政党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的科学。社会科学的把握和运用如果符合经济、社会、政治的客观发展规律,就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协调、政权稳定;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灾难。自然科学和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反复试验,试验和运用的失误或失败,其影响往往只是局部的、短期的,其损失是可估量的。而如果因为社会科学认识的失误从而导致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失误,其影响则是全局的和长时期的——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在这方面,我国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中,已经有过沉痛的教训。

1.五十年代对“人口论”认识的失误,“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已经提出了“计划生育”的政策,规定“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根据《纲要》的精神,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马寅初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写出了《新人口论》一书,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制生育数量、提高生育质量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但这一“新人口论”却受到“人手论”的冲击和批判。“人手论”认为,“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在人与手的关系中,人手是主导的方面,可以创造无穷的财富;而人口则是非主导的方面,其消费是有限的。这种指责还上纲上线地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相提并论。马寅初坚不检讨,最后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封笔息口。由引,鼓励生育的片面人口思想在全国占了主导地位。人口理论的失误使我国承受了不可挽回、难以估量的太大的代价。到70年代末,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平反时,全国的人口误增了三亿。这一失误已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中国一个相当长时期。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