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3)

社会科学: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3)

知无涯,行无涯,知行互动更无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创新是互动和互相促进的。实践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创新提供了社会条件和时代机遇,社会科学的创新则为实践的发挥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对经典理论、本本上的结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矛盾,或者说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对经典理论、本本上结论的挑战,如何看待、如何处理?有两种思想方法:一种思想方法是,以经典理论和原有本本上的结论为准,把改革开放中不符合经典理论的做法都看作是离经叛道,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改革都得退回去,经济体制就需复归到改革开放之前,说到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再退回到两个番翻之前的贫穷状况。如果是这样的话,全国人民不会答应。

另一种思想方法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灵活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把过去的论述及其某些结论看作过去实践的产物,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把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产生的新结论,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是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显然,唯有后一种思路才是正确的,坚持后一种思路社会主义事业才具有光明的前途。

要创新,必须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繁荣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生不熄的源泉。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最鲜明的标志;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最生动地体现;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的要求。与时俱进,就是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实践,对前人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做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新的阐释和说明,其中包括修正某些不完善的观点,摒弃某些陈旧的观点,创造适应新情况的观点。与时俱进,就是要积极吸纳自然科学以及其他一切科学门类的丰富营养,深入借鉴世界各国的社会科学成就,真正站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前列,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实现传统社会科学从内容到形式的自我超越和突破。与时俱进,就要大胆改革传统的研究方法,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与时俱进,就要大胆培养创新型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时俱进,就要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以上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多角度、立体型地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来在著名论断。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那么,则可以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创新学说。假如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就根本谈不上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奠定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的严重挑战和崭新课题。要使执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它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本身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与实践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它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由于人类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如果停滞不前,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脱离当代人类的实践,它的生命力也就终止了。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不可能有什么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都公开申明自己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为探索和认识真理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最富于革命的创新精神,反对保守和墨守陈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自我封闭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包括不断地修正自己过去已有的理论;另一方面,它通过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来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能否与时俱进,是当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严峻考验。改革、开放、发展和全球化浪潮,提出了一系列亟需从理论高度予以回答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科学回答和解决,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变。从国内来看:一是从夺取政权到掌握政权、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二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三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能否依据国内外的新情况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回答,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峻考验,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机遇。当代国内外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找不到现成答案。我们必须从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胆探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大有力,能够永葆革命的青春,就是因为它永远和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总是能够适应于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条件与时俱进。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正确处理,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推动历史前进,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自身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必须彻底摒弃“三个停留”。关于摈弃“三个停留”的思想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论处:要不断地推进改革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摈弃“三个停留”,即“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教条式的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歪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这个论述已经过十多年了,但迄今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我们丰富的历史遗产,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遗产和华夏文化遗产,既为我们的立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文化基础,同时,也沉积和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思想理论定势、文化定势和思维定势,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节拍。因此,创新的时代客观上需要对我们已有的经典理论进行梳理和创新。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事物、新现象、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实践中行得通,理论上说不通;理论上说得通,实践中行不通”的现象屡见不鲜,改革向传统理论提出了勇猛挑战。中国的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需要理论的科学指导。然而,理论并非总是走在改革的前面科学地指导改革,而是往往处在被动的“应战”地位,跟在改革的实践后面“爬行”,形成了“实践步步为营,理论节节败退”的局面。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传统理论“刚性”太强,而缺乏“实践弹性”,常常僵化地固守在原来的阵地上,固守书本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改革促进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僵化的理论只会“窒息”改革;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改革是理智的改革,而由僵化的理论制约的改革只会是畏缩不前的改革。

“三个停留”是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的思想理论根源,是阻碍我们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最主要思想理论障碍。为什么有的人凡事总是丢不掉抽象的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对改革中涌现的新事物、新举措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对改革中的新成就、新经验总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说到底,还是“三个停留”在作怪。只有彻底破除“三个停留”,才能为思想的更大解放开辟道路。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理论:“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个着眼于”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根本观点。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不能搞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就是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改革、开放、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现在和未来的实践,使我们今后的工作不走或少走弯路,不交或少交学费,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就是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五、要实现社会科学的创新,其研究方法也必须变革

社会科学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是原创性创新。即提出过去没有的理论、认识、思想和学说。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创新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新的本义就是原创,但人们的探索不可能脱离历史和现实,因此,创新不可能都是原创性的;二是发掘或发现性创新,这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发现”。即对被埋没或尘封了的人类历史上已有的思想理论成果的发掘和发现,使其昭然于世,为现实服务;三是扬弃性创新。即根据新的实践,对前人创立的理论学说,肯定其正确内容,修正其错误,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四是衍生性创新。即人类历史上已有的某种思想理论成果虽然没有错误,但由于当时实践的局限性,未能深入揭示真理和规律,根据人类新的实践对其深化,并且举一反三进一步衍生出新的理论学说,使其丰富、完善和提高;五是综合和梳理性创新。即对前人已有但杂乱无章的科学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综合和梳理,清除后人的误解和误释,使其系统化;六是阐释和转化性创新。即对人类历史是已有的理论学说,根据实践的变化进行新的阐释,使其内涵发生转化,从而为现实服务;七是方法论创新。即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解释模式和分析视野、分析方法的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体系。

正确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研究中,总是通行演绎方法,轻视甚至排斥归纳方法;通行规范方法,轻视甚至排斥实证方法。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思想上简单化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已经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我们的任务只不过是用现成的理论去解释现行政策和现在实践,不需要归纳当前的实践并升华为新的理论;原因之二是,我们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和评判标准,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而不需要探索客观上我们只能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诚然,在理论研究中,演绎方法和规范方法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马克思并没有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所有问题,也没有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社会主义也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理论研究中,仅仅运用演绎方法和规范方法是很不够的。社会科学的创新,也迫切需要对研究方法进行改革,这就需要从传统的、纯粹的演绎方法和规范方法中解放出来,大量使用归纳方法和实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现实丰富多彩的改革实践中寻求、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找到更多更好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途径,也才能使我们的理论更好指导实践和预测未来。

创新作为一项复杂而具有开拓性的创造性活动,既不同于一般的简单劳动,也不是对原有内容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外在形式和本质要求上集中表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突破性的发现;二是革命性的变革;三是综合性创造;四是飞跃性发展。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