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预测未来是他们每日的口粮,而谬以千里却是他们职业的风险。但对于国民经济学家林毅夫而言,上一次犯错已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在芝加哥大学潜心研究中国经济七年之后,回国的时候到了。他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打包装进箱子:三十箱书,外加两箱其他重要的物什。
除此之外,他还要再做一个艰难的选择:当时的中国政府允许留学归国人员携带八件免税商品入关。林毅夫买了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一部热水器和四台电风扇:一台给自己,一台给妻子,另外两台分别给两个孩子。“我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中国竟然会有空调。”那是1987年。
在柏林墙倒塌前的两年,仍有17%的中国人处于最低生活水平线之下。当飞机于夜晚降落于北京时,林毅夫注意到,这个城市竟如此黑暗。当时的中国被世界孤立,尚没有签署关贸总协定(GATT,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就在几年前,中国才刚刚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地位[1]。在1976年逝世的毛泽东看来,这类国际机构仍然属于帝国主义世界阴谋集团。
时光飞逝。
2011年,中国庆祝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空调和电视也已经不再稀缺。而自2008年起,林毅夫成为了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我从来没有幻想过能获得这个职位”,林毅夫说。
林毅夫出生于1952年,属龙。他的个人历史与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历史密不可分。直到不久以前,人们还无法想象一个中国人将要领导世界银行中最富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林毅夫的前任中,有之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2],也有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劳伦斯·萨默斯(Laurence Summers)[3]。许多同事在听闻林毅夫被提名后,必须首先用谷歌搜索一下,才知道将要和他们共事的到底是谁。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世界银行就是纯粹理论的宝藏:自由化、私有化、反国家干预成了世行神圣的教条;它支持的所有项目都与这些原则紧密相连。
然而现在忽然冒出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而中国奉行的却是国家资本主义。2008年对林毅夫的提名,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国际经济中的根本变革,以及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世界,”林毅夫说,“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东西。我愿意为此提供帮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