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歇:林毅夫的世界银行行长之路(4)

马尔歇:林毅夫的世界银行行长之路(4)

创想之艰难

在这一从中国经济奇迹中推到出的模型上,林毅夫远远超越了眼下重又时髦起来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认为,为促进经济,今天挖坑而明天又把它填上的方式是盲目的。恰恰是在经济危机中,国家更应把资金投入到长期而有意义的项目中去。例如中国投资建设高铁系统。高铁系统将大大提高生产力,因为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往返于两个大都市之间。

在林毅夫看来,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商品进入市场时的成本,因此正是解决许多危机的必要前提。为了克服危机,林毅夫要求一个“全球基础设施计划”。如果德国企业在中国建造一座桥梁,就会实现双赢:德国人获得了订单,中国人获得了大桥,而它又能帮助中国挣得更多的钱以购买更多的德国商品。若世界经济能按林毅夫的设想运转,事情就是那么简单。

第二天刚过七点,他就已经坐在办公室隔壁的MC4-301大会议室里了。大屏幕已被分成几个部分:与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OECD)、位于日内瓦的世贸组织(WTO)、位于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以及亚洲发展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们举行视频会议。原本应是非洲发展银行的视频窗口里只能看见一张空白的写字台。

林毅夫发言并总结了世界经济状况: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工业产值下降了14%。欧洲在经济危机前就已面临削弱的生产力和低增长率的挑战。许多国家希望通过出口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政策有其限度。“我们正面临新常态:低增长、高波动、极高的流动性。”

马尼拉首先发表观点:“我看不见您。”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插了进来:“我们担心,欧洲的银行只能批准更少的贷款”。经合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讲了一大通话并为此表示歉意。林毅夫:“这没什么。有个问题:美国在结构改革的议题上态度如何?”回答:“没什么进展。”

八点半,林毅夫准时结束会议。每天,他都在这个时间会见世界银行行长,美国人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9]。与无休止的视频会议同样的结局:必须另择他日拯救世界。

当林毅夫四年前进入世界银行时,他过得并不如意。对于很多人而言,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构想听上去像来自上世界五、六十年代:问题应由国家解决。“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深信不疑”,安·哈里森(Ann Harrison)评论到。哈里森当时主管世行的发展政策,今天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他当时必须做大量的说服工作,才能使人认可国家的作用。”

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证实了这一点。“最初没有人认真地对待他”,他说,“但他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繁荣之巅的中国

可以评价林毅夫在接近四年的时间内改变了什么的人,是塞勒斯汀·孟家(Célestin Mengo)。为了采访他,我们必须暂别巨大的世行总部,穿过马路,进入傍边的一幢大楼,搭电梯到十一层。在孟家狭小的办公室里,挂着非洲的面具和彩色图片。这位喀麦隆人是世行负责非洲事务的副行长的高级顾问。“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建议非洲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吧!而结果呢?什么也没有发生!那些成功的国家呢?中国、越南、新加坡呢?无论在何处,国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林毅夫促使我们开始转变思路。”他说。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