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民:不能留给后人的五件困难事

刘学民:不能留给后人的五件困难事

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年内完成

酝酿多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今年终将面世。它可能并不完美,但它的出生一定意味着巨大进步。

4月24日晚,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酒店。面对台下一张张西方面孔,出访欧洲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有话要说。他将说什么,听众充满期待。

简单归纳“成绩和进步”后,温总理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收入分配不均在不断扩大”等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并表示“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很难数清,这已是温总理在多种场合下,第多少次谈及“收入分配”。他眷顾民生的目光,较多地投向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思索。

总理的目光

近10年,甚至更远的时光,有关收入分配的话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眼里极为重要的事。

《人民论坛》杂志日前一项调查显示,公众最期待的改革中,“收入分配改革”位居第一(占比65.9%)。这一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此前,多种媒体的调查已有类似结论。近年,两会前夕的网络调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话题,始终位居前列。呼吁加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声音,渐多渐强在媒体出现。

2009年2月,温总理首次与网友答问。他在答问中提及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表示,“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它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

此后多年,在与网友答问中,温总理多次提及,“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他向网友承诺:“今后五年,我们将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承诺还见诸文章和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4月,温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阐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称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规范灰色收入”的表述,引起与会代表及海内外媒体热议。温总理在讲话中说,中国社会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规范官员的灰色收入,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2012年,在温总理的讲话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话题,更为清晰,更为紧迫。

2012年必答题

2012年是“最后时间”。年内将完成制定的这个方案,未必完美,而它的出生本身便意味着巨大进步。

“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政府还将要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今年3月14日,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说。

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在需要努力完成的7项主要任务之中,“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同样居首。

此外,在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列入规划,明确的责任单位为: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等。

根据《意见》,总体方案主要包括: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方案;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等。

不难发现,工资制度改革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而改革的方向,“十二五”规划中早有基本思路,即“提低、扩中、调高”。

“不能把分配问题简单化、短期化,这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刘学民说,“在方案设计上,要防止一哄而起或给社会稳定或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据悉,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计划,肇始于2004年。其后,曾召开多次征求意见讨论会。之所以仍未能与公众见面,有分析认为,“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博弈”,是最大原因。

今年,这个方案将要完成制定。“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带来一个完美的体制,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刘学民说。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