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浙江、安徽学习考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专合组织的情况

赴浙江、安徽学习考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专合组织的情况

随省委农办赴浙江、安徽学习考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专合组织的情况

——宜宾市委农办副主任  XXX

(2006、6、23)

6月12日-18日,我随省委农办组成的学习考查小组赴浙江省、安徽省学习考查,重点考察两省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专合组织发展情况,现将学习考查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一、简要情况

浙江:2005年,总人口4898万人,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33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552元,财政收入2115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1629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60元;

安徽:2005年,总人口6150万人,全省国民生产总值5371亿元,财政收入656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847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540元。

二、主要做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安徽省的主要措施:一是成立了由分管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省直16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各级党委、政府也都建立了相应组织和办事机构,全省上下协调的组织网络和工作推进机制初步形成。二是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决定在全省选择1000个左右的村、100个左右的镇,率先进行示范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由此以点及面,带动和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三是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研究制定规划。把制定规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制定了规划编制实施意见,重点抓好对旧村整理,对编制过程和编制程序作了统一要求,保证编制质量。现在,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抓紧编制村镇规划,力争今年内全面完成。五是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今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支出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初步统计,各市安排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2亿多元。一些地方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六是建立对口帮扶制度。安排省直各有关部门对口联系一个示范镇和一个示范村。从全省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干部到村镇挂职或任职,主抓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示范村镇开展结对帮扶。七是加强指导与服务。省委、省政府相继组织了全省107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培训班,近期又组织对全省乡镇正职进行新农村建设培训。各地也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近期还将组织对“千村百镇”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工作动态,筛选先进典型,分析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分片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动示范工程实施。

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

一是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健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机制,推进农业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完善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积极促进资本、技术投入农业和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改造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加工精深化、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促进市场化土地流转和企业化规模经营,培育百万户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对就读全省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专业类的浙江籍学生实现免交学杂费,对学业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学金,鼓励毕业后兴办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农业科技专项,建立农业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和专家组的科技团队制度;提高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水平,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广泛利用省外资源、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省内农业产业层次;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环保安全的农业技术、装备和生产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二是大力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着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把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主阵地,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功能区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重点培育200个中心镇,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把一批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小城镇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极。

三是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引导农民住宅建设和居住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按照城乡一体、节约资源、优化环境、体现文化和地貌特点的要求,完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按照硬件与软件一起建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加快推进城市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信息、公共交通、饮水供给、环境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引导供销社、超市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按照人口相对集中、,生态环境优美、富有地域特色的要求,推进中心村、生态村和特色村建设;积极稳妥地开展村庄整理,努力优化县域村庄布局,大力开展点线面结合的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生产生活污水净化治理;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保护和合理开发文化特色村,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村庄文化底蕴;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农村新社区活动。通过村企共建、资金募捐、项目对接等办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村庄整治。

四是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全新内容和重点任务,“十一五”时期,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和城市的带动作用,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与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着力形成城乡衔接、布局合理、内容完整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通讯电视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高标准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从今年起全面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省财政对欠发达县全额转移支付,真正做到使农村的孩子人人能上学,都能上好学。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民小康健身工程等,真正让农民群众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真正让农民享受公共文化;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和转产转业渔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加快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养老保障制度。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制度,做到幼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