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有益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全社会智慧力量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贯穿了《讲话》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与《讲话》精神在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等方面一脉相承,又紧密结合发展了的实际与时俱进,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更加积极地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拓奋进,不断开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强调要“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社会主义文化才不断从繁荣走向新的繁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引领思潮,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才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到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评论等各个方面。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巨大作用。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习实践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文艺创作,正确反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正确反映近代中国革命史,正确反映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根据时代变化的新要求,研究回答新时期文艺创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和美学体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价体系,使文艺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要紧密联系文艺创作实践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关注热点焦点问题,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形成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在事关方向、原则的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达党的文艺立场、文艺方针,理直气壮地批评不良倾向和错误观点,努力在多样化文化思潮中立主导、谋共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讲话》在中国革命形势最为严酷的时刻呼唤革命文艺承担起“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对文艺工作发挥团结凝聚亿万中国人民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使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必须自觉体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和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使命,自觉把正确的价值追求同崇高的艺术追求统一起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创造。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史,任何文化都是其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每一次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结合的结果。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们情感世界的契合点,通过生动感人的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丰富多样的题材、鲜明生动的形象、个性化的艺术创新和有效的传播形式来培育和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得到陶冶、受到启迪,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党和国家工作主线,推出更多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精神风貌和宏伟业绩的文艺作品,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影响更加广泛的文化活动,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作品的突出主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优秀传统,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风尚。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