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当代演进与理论思考

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当代演进与理论思考

摘要: 毛泽东“二为”思想作为革命文化建设的基本指针,历经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历时性发展,在当下仍然占据着重要的文化导向性地位。在“为政治服务”思想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最高价值理想的主导地位贯穿始终;在“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主体性变迁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一贯坚守从未改变。梳理经典理论的发展轨迹,探寻经典理论后世绵延的思想魅力,必将有助于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沿着一条正确的、充满生机的理论路径走向深入。

关键词: 毛泽东;“二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建设  

从文化政治学视角出发,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代表了这个社会的文化属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党始终将意识形态放在突出地位加以强调,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曾多次指出,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此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毛泽东这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思想领袖起到了重要的开创性作用,他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文本。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指针,“二为”思想由《讲话》首倡并经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任领导人完善成熟,时至今日仍然以其独具的理论深度承担着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历史重任。

一、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历史评述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首先就“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1];“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2]。《讲话》的此类内容后来被概括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成为毛泽东“二为”思想的核心主张。

毛泽东“二为”思想的提出虽然是以当时中国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但事实上却是从文艺观照社会这个宏大的历史文化视角,去寻求推进革命工作、实现民族解放的具体策略。它首先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意义上,秉承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将其与革命斗争的实践相结合,具体化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二为”思想。同时,这一思想也受到延安时期党内文化建设及文化建设大众化思想的影响,既强调党的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体工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注重文化建设与工农群众在情感上的充分融合,是延安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最后,从革命历史语境出发,毛泽东“二为”思想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在危难境况中孕育的理论成果,它背负着为抗日救国这一最大的“政治”服务的历史使命,因而具有突出的现实品格。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延安文化建设和抗战文化建设的特定时代背景出发,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首先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调动一切力量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此同时,“二为”思想以特定时期党的文艺工作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文化政策运动的一般规律,指出了文艺与政治、文化与政治之间存在的难以斩断的意识形态关联,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可以说,毛泽东“二为”思想不仅为延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走向繁荣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