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

摘要:毛泽东从小就是思想上的追星族,但凡有新观点、新思想,他都要吸收。他特别向往古代书院制度。毛泽东那一代的革命跟旧式农民起义根本是两回事。如果考察这支队伍,就会发现这支队伍很洋气。这是一支靠文化、靠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凝聚起来的队伍。在参加长征的队伍中,局以上干部和文化人中,留过学的有52人,都懂外语。

读书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我从三个方面再谈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一、毛泽东的读书历程;二、毛泽东的读书特点;三、“书为媒”成为毛泽东独特的政治领导风格。

下面,让我们沿着毛泽东的生活历程,看看伴随他走过的读书生涯。希望通过这种近乎写实的叙述,使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别样风采。

毛泽东的读书历程

(一)早年学生时期。毛泽东早年有个外号叫毛奇。关于这个外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毛泽东早年读书的时候,特别崇拜一位翻译过来名叫“毛奇”的德国元帅,因此,同学们称他为毛奇;还有一种说法,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经常给同学们讲的一句话是,“读书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可见,当时毛泽东的人生目标是做名奇男子,怎样才能创造奇事?要交奇友。怎样可以交到奇友?读奇书。毛泽东把为天下奇作为他读书的一个动力,作为以后能够干出大事业的一个前提。学生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了“修学储能”,就是通过修炼学问,储备能力,为将来使用。此后,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找“大本大源”,最后要找到“主义”,这也成为了毛泽东在学生时期阅读的动力。

对毛泽东学生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有四类书,包括:传统文史典籍、近代以来介绍西方的著作;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国内学者传播新思潮方面的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这里我澄清一个误解,就是认为毛泽东读中国的书多,放眼世界阅读的少,或者说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书读得少。其实不然。毛泽东从小就是思想上的追星族,但凡有新观点、新思想,他都要吸收。毛泽东年轻时候渴望了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阅读和研究西方著作的热情,不亚于我们今天热衷和酷爱西学的人。

毛泽东离开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以后,开始了一段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的经历。在图书馆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每天经过时,毛泽东都要停下来细看一阵。应该说,这时的毛泽东已大开眼界,惊诧天地万物之辽阔,开始懂得用开阔的视野审视全世界的风云变幻。毛泽东当时集中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约翰·斯陶德密尔所著的一本关于伦理学的书。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学》和孟德斯鸠所著的一本关于法学的书。还将古希腊的诗歌、罗曼史(传奇)、神话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国的史籍混合起来读。后来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一本德国哲学家鲍尔森著、蔡元培翻译的《人力学原理》,这本书11万字左右,专门研究人力学,人生价值观、良心、义务、平等、自由、宗教、信仰等。毛泽东借来读了之后,留下12780多字的批注。毛泽东早年读书,包括读外国的书,做了好多批注。参加革命以后,把早年在长沙读过的书,写的批注、读书笔记之类的东西,带回老家韶山。后来因为他在外面搞革命的名声越来越大,国民党军阀到韶山搜查他做过的东西。附近的乡亲怕受牵连,就把他早年存到家乡的阅读笔记烧了。《人力学原理》这本书之所以幸存下来是因为毛泽东借给了一位同学。那位同学忘了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发现这本书的主人是当今的开国领袖,于是便写了封信,随书一并寄给了毛泽东。

(二)青年时期。对毛泽东青年时期影响比较大的书,包括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著作,还有《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由此奠定了毛泽东基本的政治和社会知识背景。

“五四”时期开始以后,毛泽东正是通过大量阅读、学习,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毛泽东对各种理论思潮做了认真比较。最早的时候,毛泽东相信拿破仑、克林威尔、华盛顿这些人,他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人。后来他相信无政府主义的“暴力革命”,亦称“炸弹革命”,就是搞暗杀。那时,他觉得要改变中国,一定要把一些坏人给干掉。因此,信奉过辛亥革命搞的刺杀。他又信奉过“新村主义”,觉得国家要搞好,要改变社会、改造中国,就要找个地方,把一群一群的人先训练好,使他们成为新人。人改造好了,然后才能改造好国家。因此,当时毛泽东跑到岳麓山去看地,看好一大片土地,就想把这片土地包下来,然后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耕种、盖房、学习。为此,他还写了计划书。之后,毛泽东信仰过胡适提倡的“实用主义”,托尔斯泰的“左翼主义”,还有拉美“工联主义”等等。青年毛泽东通过阅读,不断地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在甄别中不断选择自己的思想驿站。后来,毛泽东在表明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时,谈到:“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毛泽东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十个字,形象地概括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之路苦涩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那一代人正是通过阅读、比较、研究确立起了自己的信仰。那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着实具有洞穿力和感染力。《共产党宣言》开篇讲到,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然后告诉你,资产阶级在创造他自己的时候,也创造了他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还告诉大家,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当中,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青年人读到这些词句,多受感染啊!倘若今天我们的政治理论书籍,写得也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这种具有鼓舞力、感染力、说服力,就不愁别人不自觉地读。毛泽东那一代人正是因为读了这样的书籍,奠定了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共产主义事业真是可以一干到底。

     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那一代人的时候,好多人常常会熟视无睹地将其比作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毛泽东那一代的革命跟旧式农民起义根本是两回事。如果你去考察这支队伍,你会发现,这支队伍很洋气。这是一支靠文化、靠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凝聚起来的队伍。在参加长征的队伍中,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文化人中,留过学的有52人,他们懂外语。每到宿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奇特的文化景观:有人用德语朗诵《共产党宣言》;有人用法语唱马赛曲;有人跳苏联的水军舞。这种文化,这种氛围,这种胸怀,哪里是传统农民起义所能比拟的。这些人思想文化的凝聚是哪儿里来的?是学习。由此,奠定了党的文化背景,进而又转化成了革命党人的信念。所以,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这支队伍打不垮。中国共产党90年经历那么大的曲折,怎么走过来的?说到底,靠的就是信仰。

(三)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在这一阶段,毛泽东的阅读就比较困难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办报纸、办《政治周报》,当国民党宣传部代部长,去编书。成天忙于演讲、编书办报,脑子很难入静,没时间阅读。土地革命时期,因为躲避敌人,打游击,有时间了,但是,没有书可读。于是,他给中央几次写信说,我的知识饥荒到十分,望得书报,如饥如渴。1933年,打下福建漳州,毛泽东从图书馆内找到了列宁写的两本书:一是《两种策略》;二是《“左派”幼稚病》。读完列宁的《两种策略》以后,毛泽东非常高兴。马上给彭德怀写了一段话,此书要在大革命时期读了,就不会犯那些幼稚的错误。读《左派幼稚病》后,毛泽东又写,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可见,读书对毛泽东的工作,包括政治思想判断、政策的制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具有直接的作用。由此,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对获得书报如饥如渴。

(四)延安时期。延安时期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高峰期,他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和精力读书,并倡导大家都来读书。1938年毛泽东开始写日记,日记中写的第一段话,就是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可见,毛泽东写日记的动力,不在于记载每天干什么,而是要督促自己研究学问。他的日记,事实上是一种读书日记。从日记中可以看到,1938年2月、3月间,毛泽东读了李达850多页的《社会学大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上下卷,还有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1938年1年1月,当时被称为当代中国大儒的梁漱溟访问延安,梁漱溟送给毛泽东自己刚写的《乡村建设理论》上下两卷。毛泽东连着几个晚上把上下两大卷书的《乡村建设理论》读完。之后,又与梁漱溟进行探讨。后来,梁漱溟在晚年对此有所回忆说,毛泽东读《乡村建设理论》不是潦草地读,上面有很多的圈划和批注。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