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2)

核心提示:毛泽东从小就是思想上的追星族,但凡有新观点、新思想,他都要吸收。他特别向往古代书院制度。毛泽东那一代的革命跟旧式农民起义根本是两回事。如果考察这支队伍,就会发现这支队伍很洋气。这是一支靠文化、靠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凝聚起来的队伍。在参加长征的队伍中,局以上干部和文化人中,留过学的有52人,都懂外语。

毛泽东到了延安以后,自己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来读书,并且号召全党读书,有两个客观原因和一个主观原因。其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农村开辟了革命根据地。这中间将近十来年的时间,曲曲折折,是是非非,党内有很多的争论。毛泽东是党内争论的受害者,他经常遭到打击、排挤。那么,怎么总结这十年的经验教训?中国革命到底怎么干,怎么搞,才能够走出一条顺当的道路?由此,需要我们总结十年的经验教训,这是毛泽东到延安以后,一心读书,倡导读书的一个客观原因。其二,到了延安以后,全民族的抗战爆发了,新的形势到来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适应新形势,能不能转换思维,怎样推出新的政治策略或者政治战略?怎样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一系列的新问题摆在了共产党面前。因此要学习,这是第二个客观原因。其三,也就是主观原因。从莫斯科回来的教条主义者,认为毛泽东没有马列主义知识,这对毛泽东伤害很大。当时,王明到了苏区,批判毛泽东,给他扣了三顶帽子:右倾、富农路线、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就是说,你这个钻山沟的哪有什么马列主义啊。因此,毛泽东到了延安以后,发奋读书,精读马列原著,他是想真正地创造点进步的理论。

在延安期间,毛泽东首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然后,学习列宁主义政治学,还有文史经典。在读书的过程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又有创造。在军事上,写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在政治上,写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还有《新民主主义论》;文化上,写出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哲学上,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等。毛泽东写出这一大批著作以后,全党特别是领导层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党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领袖,这就是毛泽东。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以军事领袖身份复出;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毛泽东成为党的政治领袖;延安整风后毛泽东实现了由政治领袖到精神领袖的跨越。

(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此期间,毛泽东读的书就更多、更广,也更宽泛了,阅读也从容了。读书对他的实际工作产生的影响也更鲜明了。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亲自开出了一个指明要带走的书单子。其中,直接写出书名的书籍有:19种马列著作,包括《资本论》;15种中国古代哲学、佛学著作,包括《荀子》、《六祖坛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有十余种中外近现代哲学、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包括普列汉诺夫的、米丁的、艾思奇的等;还有17种中国古代文史著作,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另外,他点出书名作者的有:王夫之、黑格尔、费尔巴哈、欧文、傅立叶、圣西门、杨献珍等人的书。其中一本关于老子的书,他要了十几种。在这次带走的书当中,还有意想不到的书,其中就有一本书叫做《怎样造锅炉》。可见,建国后,毛泽东阅读之广博,而且采用了边实践、边阅读的方法。毛泽东外出考察工作,一上专列就读书。为了方便毛泽东阅读,工作人员专门给做了两个大木书箱。毛泽东外出视察时,工作人员请示完后,把书装满备好的两个大木箱子,带上火车。走到哪儿,毛泽东想找当地领导谈话了,就让专列停下来,请当地领导上专列,了解情况。这就是一种调查研究。然后又走,又读。这是毛泽东独创的一种工作方式。毛泽东将读书、实践、考察、决策、调查,融为一体。

(六)晚年时期。毛泽东晚年的阅读,主要是指1972年以后的阅读。1966年,他还曾经跑去游泳,觉得自己还像年轻时一样指点江山。1972年由于心肺病发作,突然休克了一次。他意识到自己来日不多。抢救过来后,工作人员跟主席说,刚才把我们吓坏了。毛泽东应声道,当时我到马克思那儿去了一趟,想报到。马克思问我,小毛啊,你那个党有多少人?我跟马克思汇报了有多少人。他说,你们这么大的党,国家有多少钢啊?我跟马克思汇报了有多少钢、多少煤、多少粮食。马克思一听不满意地说,你还不合格,你先回去。什么时候合格了以后再来。于是我又回来了。我觉得这是毛泽东开的一个苦涩的玩笑。从1972年以后,毛泽东有意识地阅读了一批古籍、古代文史著作。期间,他选了86篇古代文史著作,印成大字本来读。1972年到1973年7月,主要读历史传记;1973年8月到1974年7月,主要是读历史上的法家著作,包括韩非子、柳宗元、王安石;1974年5月到1976年6月,主要读诗词曲赋。

1975年7月23日,毛泽东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医生唐由之给毛泽东做完手术后,按医学惯例把毛泽东的眼睛蒙起来,以防感染。蒙了一天,毛泽东觉得难受,想拆开纱布。唐由之没办法,就给他打开了。打开完了以后,又按照惯例,伸出几个手指头,问毛泽东能否看得见?毛泽东说,看见了,三个。唐由之回忆说,毛泽东能看见我的手指头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从此以后,我又可以读书了。当晚,唐由之在外面值班,毛泽东在里面休息。十一二点的时候,突然从里屋传出一阵嚎啕大哭。唐由之想,屋里只有主席一个人,也没放电视。赶快跑去看,毛主席靠在沙发上,两个手捶打着沙发的扶手在哭。见状,唐由之吓坏了,赶快劝道,主席你可不敢这么哭,眼睛要是感染了,就麻烦了。说着将毛泽东扶到床上,安顿下来。唐由之在收拾沙发的时候,发现沙发下边掉了一本大字本的书,是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张元干写的《贺新郎》:“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以“天意从来高难问”统领的悲壮诗句,触发了毛泽东对中国发展的忧患。另外,南朝庾信写的《枯树赋》也是一首令毛泽东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的作品。毛泽东曾专门考证过《枯树赋》里面的词句,比较各种注解,每当读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总是老泪纵横。毛泽东读这些作品与他晚年的思绪、心境有关。诗、词、曲、赋中关于政治、社会、理想、现实、壮志、暮年的描写,亦真亦幻、美妙绝伦,在毛泽东的感情世界中掀起了巨大波澜,也许毛泽东能够从中寻求到一丝心志的勉励与抚慰。

毛泽东终生读书,活到老读到老,甚至是读到死,而且,他读的书广博并且偏深。更令人钦佩的是,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在我们党内乃至世界其他政党的领袖人物当中都是非常罕见的。接下来,我们共同领略一下毛泽东的读书之道。

毛泽东的读书特点

特点一:反复研读、比较对照。毛泽东对于诸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红楼梦》等认为是经典书籍或是重要的书,都要反复去读。他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是在1920年,1940年初,他在写《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对于《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在战争年代读,建国后也读。后来中文版读的不过瘾了,就找英文版来读。中文《共产党宣言》最早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后来有德文翻译版,俄文翻译版。毛泽东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一是要看看英文版怎么来翻译、介绍、表达《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二是由此练习英语。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毛泽东笔下第一次出现《红楼梦》是在1913年,那年他20岁。当时是作为课堂笔记,记下《红楼梦》的有关话语。据推测,很可能在这之前,毛泽东就读到过《红楼梦》。后来,他就不断地读《红楼梦》,甚至在井冈山艰苦的战斗岁月里,他和贺子珍还一块读《红楼梦》。1954年春,毛泽东带领一些人到杭州起草《宪法》。闲下来爬山的过程中,他问及一位叫徐涛的随行医生:你读过《红楼梦》吗?徐涛说,读过。毛泽东问,读了《红楼梦》,你最大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徐涛回答,我读《红楼梦》,最大的体会是大观园里的人,特别地讲究卫生。可见,徐涛是职业化地阅读了《红楼梦》。在与这位医生的对话中,毛泽东考虑到党内有同志读书不求甚解的现象。因此,毛泽东宣传《红楼梦》这本书要读,起码要读五遍。毛泽东为什么向人推荐一部经典要读五遍,而且反复读?实际上,毛泽东介绍的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对于好书,对于经典著作,每读一遍,收获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毛泽东那么重视《红楼梦》?因为在毛泽东看来,《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里面反映了阶级关系、土地所有制关系、经济关系、宗法关系、贵族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等等。

毛泽东读《拿破仑传》时,把英国人写的、苏联人写的、法国人写的同时借来,对照起来反复研读。毛泽东谈到的、有文字记载的“拿破仑”共有47次。毛泽东最早接触拿破仑是在青年时期,在郑观应《盛世危言》里面知道拿破仑其人,一直到晚年,把各种版本的《拿破仑传》对照起来反复读。毛泽东对拿破仑的一些体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参加革命以前,毛泽东把拿破仑当做自己的偶像。后来思想稍微成熟了,就把袁世凯这些搞专制的人比作拿破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又专门研究了拿坡仑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把拿破仑的土地政策和我们的土改放在一起来评论。到了晚年,毛泽东又研究拿破仑的国际战略等,从中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

毛泽东对领导干部讲,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够光读唯物主义的东西,唯心主义的东西也要读。不读唯心主义的东西,就不明白唯物主义的奥妙在哪里。不读反面的书,就不知道正面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哪儿。所以,毛泽东在1957年专门说过,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读些反面的东西,去讲正确的话,可能更有穿透力、说服力。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专门让人编辑了《蒋介石言论集》。后来他又指示编辑了《赫鲁晓夫言论集》等。

特点二:注重讨论式阅读。读书不光要自己闷头读,读完后还要与别人讨论,边读边议。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上学的时候,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每天晚上到老师家里读一会儿书,讨论问题。在延安,毛泽东专门组织了哲学读书小组。为了读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专门组织了“战争论”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十多页,然后大家各自谈看法。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