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山西古建筑:维护比修缮更重要

拯救山西古建筑:维护比修缮更重要

核心提示:山西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399座,其中辽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国70%以上。399座木构古建,每一座都堪称国宝。2010年8月至今,古建筑爱好者唐大华到山西实地探查历史建筑200余处,发现其中100处以上处于失修的状态,而木结构古建筑失修的比例更是达到2/3以上。无人管护是最常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没有专项经费。

山西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399座,其中辽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国70%以上。399座木构古建,每一座都堪称国宝。2010年8月至今,古建筑爱好者唐大华到山西实地探查历史建筑200余处,发现其中100处以上处于失修的状态,而木结构古建筑失修的比例更是达到2/3以上。无人管护是最常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没有专项经费。

木料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材。

木构建筑怕火、怕水,也怕人。

目前,大部分仅存的木构都位于山西省境内。

山西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399座,其中辽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国70%以上。

399座木构古建筑,每一座都堪称国宝。

2010年8月至今,古建筑爱好者唐大华到山西实地探查历史建筑200余处,发现其中100处以上处于失修的状态,而木结构古建筑失修的比例更是达到2/3以上。

无人照管是最常见的原因。

更主要的原因是:没钱。

被遗弃的国宝

位于长治市长子县的布村玉皇庙如今已经声名在外。

听说来了外人,村民田大爷一边戴上“古建筑保护”的红袖标,一边笑吟吟地向记者一行人走了过来,却并不多话。

田大爷和老妻现在还住在布村玉皇庙的清代戏楼里,他家已经在这屋里住了四代人,据他介绍,这个红袖标一共两个人拿着,村里已经发下来一个多月,责任就是看着这座庙,但工资却还没人提起过。

田大爷的院子里是玉皇庙前殿的遗址,因为片木不存,年代已经不可考。

一堵黄泥包裹的薄砖墙将仅存的玉皇庙献殿、中殿、后殿和田大爷家院子隔了开来,参观者需从侧门进入。

蓝色的彩钢板将西边的侧门围了起来,锁门的是自行车锁。

“布村玉皇庙之前是粮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门楼倒塌,把门给堵住了,只好翻墙。后来有一次长子县宣传部长带着官员要来见我,我就说带他们进去看看,五六个政府的官员没办法,也只好穿着皮鞋跟我一起翻墙。”唐大华已经是第八次来到布村玉皇庙,如果不是他从去年以来一直呼吁,这个正在申请第七批国家保护文物单位的古代木建筑基本无人知晓。

布村玉皇庙的价值在于中殿,唐大华推测,这个三间大小一层大殿属唐代原构,对此他深信不疑。

目前已知中国现存的唐代木建筑仅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内,布村玉皇庙有可能是第五座。

“你看,这后檐塌下来的大洞比我上次来时又大了一些,不能小看这些瓦片的坍塌,再让雨水这么漏下来,殿内的这些木构就会慢慢朽掉,整个屋子保不定哪天就会塌下来。这样的例子我见得不少了,很多珍贵的木建筑最后剩下地上的几个烂木头,看着真让人痛心。”一进到院子里,唐大华第一时间带记者去看中殿坍塌的两个大洞。

这两个大洞在2011年6月唐大华第一次来到山西时已经发现,其后随着雨水的侵蚀慢慢扩大。

这一次来访半个月后,唐大华根据中殿“二梁挑昂”的结构断定这属于唐代建筑。

“北大2006年时有学者带队来勘查,后来断定是宋晚期木作,但那个报告太粗糙了,连‘二梁挑昂’这么明显的唐木构特征都没有看出来。”唐大华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徐怡涛2006年后两次带着学生勘察、测绘,作出了布村玉皇庙中殿不晚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结论。

著名古建筑专家、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先生在今年4月对唐大华的商榷回信,虽然对这位非专业出身的后生赞不绝口,但柴老依旧坚持他在2006年所作的判断,认为应属五代时期木构。

6月4日,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院内柴老的家中,柴老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二梁挑昂’的结构在唐木构中确实常见,但后世因袭的也不少,就此认为属于唐木构并不准确。”

“就算不是唐代,布村玉皇庙也是一级国宝,珍贵文物。”柴泽俊说。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