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都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利益,新中国的领导人抓住一切机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发展对外交往。下面这些外交故事,不仅体现了我国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的特点,也反映出我国领导人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利益、灵活处理外交事务的立场和谋略。
诗歌外交
“诗歌外交”是毛泽东借助诗歌来表达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
毛泽东的诗歌中直接涉及外交方面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抒发外交理想,如《七绝·告马翁》(1958年12月21日),鼓励世界各国人民“把问蚊阵(指反动统治者)一扫而空”;二是表达外交立场,如《满江红·和郭沫若》(1963年1月9日),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反帝反修立场;三是宣扬外交政策,如《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旨在昭示全世界:中国人民已做好军事上的准备,外敌如敢来犯,必将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外交威慑的意味不言而喻;四是体现外交风格,如《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将毛泽东“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的外交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毛泽东的诗词在全世界流传日广,因此在对外交往中也被人更广泛的引用,成为外国领导人访华前的必读书目之一。
瓷盘外交
“瓷盘外交”发生在抗美援朝期间。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为获得苏联支持,毛泽东指示要烧制“水浒故事瓷盘”,作为国礼赠送给斯大林,要求“高级、特制、美观”,能充分反映中国“民族特色”。为了充分表达毛泽东的深刻用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决定增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诗盘和“替天行道”楷书跋尾盘,共110只为一套,每个盘子都写有“中共江西省委赠”的字样。
瓷盘在江西建国瓷厂烧制,并以中共江西省委的名义赠送给了斯大林。斯大林对这套精美绝伦的“水浒故事瓷盘”非常喜欢,更深谙毛泽东的弦外之音,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很大的帮助。
现在,这套“水浒故事瓷盘”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兰花外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之间在法律上尚未结束“战争状态”,更由于1958年5月发生了“长崎国旗事件”,中日间交往渠道几乎全部中断。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酷爱兰花的日本政治家松村谦三谋求以兰花为媒介,改善中日关系。他先后进行了三次访华。尤其是1962年10月他第二次访华后,廖承志与同年11月访华的高碕达之助之间签订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取廖承志的“廖(Liao)”字头和“高碕(Takasaki)”字头的“LT”二字母,简称为“LT贸易”,或者“备忘录贸易”。
后来“LT贸易”发生了一些问题,1963年,中日间又开展了一场“兰花外交”。这年4月,松村谦三以日本爱兰会的名义邀请中方派遣兰花代表团访日。中国遂派出张兆汗为团长的中国兰花代表团访问日本。在此基础上,1964年4月松村谦三第三次访华,商定双方在对方首都互设常设的贸易联络处,以顺利推行“LT贸易”,并商定互换常驻记者。
“兰花外交”为中日民间贸易从友好贸易发展成为长期贸易奠定了基础,把中日关系从“民间往来”一举推向“半官半民”阶段,为后来的1972年9月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围棋外交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以松村谦三为首的日本自民党众议员代表团于当年10月来访。访问期间,松村与陈毅副总理多次对弈,结为棋友。陈毅以朋友的身份向松村建议,“围棋、乒乓球、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松村则请求在中日两国贸易达到一定规模、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中国派一个围棋代表团访日,以围棋为突破口推动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发展。陈毅欣然表示同意。
在松村的推动下,1960年,第一个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了中国。两年后,中国围棋代表团顺利回访。1963年,日本棋院和关西棋院联合派团访华,特授予陈毅围棋“名誉七段”称号,以表彰陈毅为推广围棋文化、促进中日围棋界交流所作出的贡献。陈毅则在仪式上发表讲话,感谢日本围棋界和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并愿以此为契机推动中日围棋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1964年,日本29位著名围棋手联合发表呼吁书,号召日本800万围棋爱好者参加要求恢复日中邦交征集3000万人签名的活动。直至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围棋外交”功不可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