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是指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
这一年的三四月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由于赛前日本和国际乒联多次邀请,所以周恩来总理要求这次参赛“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我们也可以请他们来比赛”。比赛第一天,中国队前往体育馆时,美国运动员科恩上来要求搭车,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和他握手、寒暄,并送他一块杭州织锦留作纪念。第二天,科恩则送给庄则栋一件印有和平标记和“Let It Be”字样的运动衫,并与他拥抱。
这个事件当场被记者抓住,成为爆炸性新闻。4月3日,中国外交部及国家体委就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问题向中央请示,随后毛泽东决定同意邀请。次日,美国国务院接到驻日本使馆《关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立即向白宫报告。尼克松在深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发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同意中方的邀请。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成功访华。次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实现回访。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中美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
熊猫外交
“熊猫外交”有着久远的历史,据相关资料记载,最早可上溯至唐代武则天时期。
熊猫真正作为高规格国礼始于1941年。当年,宋氏姐妹向美国政府赠送一对大熊猫以示对其救济中国难民的谢意。这以后,作为国礼,熊猫被陆续送到世界各国。
到上世纪70年代,“熊猫外交”达到高峰。1972年的中美“破
冰峰会”后,尼克松把中国政府赠送的两只大熊猫带回华盛顿。日本、法国、英国、前联邦德国、墨西哥与西班牙等也都相继获得了中国赠送的大熊猫。不久,这些西方国家陆续和中国建交。
1982年后,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停止了向外国赠送大熊猫的做法,直至2007年,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公开宣布,中国将不再向外国政府赠送大熊猫。这一消息立即在国外引起震动,英国《卫报》报道说:“中国历史悠久的‘熊猫外交’传统画上了句号。”
作为中国的国宝,这位穿黑白色礼服的“胖大使”、中国外交界的终极明星,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舞剧外交
1972年7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当时的中日友协副会长孙平化率领上海舞剧团访问日本。代表团一行208人,在日本访问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达37天。在此期间,孙平化与日本政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为一个月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和中日建交做了大量工作。
代表团访日期间,日本政府官员第一次出席参加了欢迎中国代表团的活动。代表团回国时,乘两架包机由东京直飞上海,这是战后中日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时的首次直飞航班,也为一个多月后的田中访华试航。为使中国朋友安心、安全回国,多名日本友人同机前往上海。随后,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恢复邦交。
这次“舞剧外交”也叫“芭蕾外交”,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虽然不是很有名,但仍在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葬礼外交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猝然去世。在中苏两国断绝人员往来十几年的情况下,邓小平当机立断派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的黄华作为特使参加其葬礼。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人发动的一次‘葬礼外交’”。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逝世后,我国政府又分别派人参加二人的葬礼,则被世人称为第二次、第三次“葬礼外交”。
第一次“葬礼外交”使中苏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后两次“葬礼外交”则是其延伸。接二连三的“葬礼外交”使双方接触、交流的级别与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到1984年和1985年,中苏两国的第一副总理实现了间隔20多年的互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