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克斯内斯:获诺贝尔奖的意义

拉克斯内斯:获诺贝尔奖的意义

摘要:几个星期以前,我在瑞典南部旅行的时候,就听到人家谣传,说我可能得到瑞典学院的青睐,成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利者

哈尔多·拉克斯内斯(1902-),原名哈尔多·库兹松,生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的一个乡村。40年代,他创作了总题为《冰岛之神》的三部系列长篇:《冰岛之神》、《欢乐的少女》、《哥本哈根的火光》。本篇是他于1955年12月,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获奖演说。

几个星期以前,我在瑞典南部旅行的时候,就听到人家谣传,说我可能得到瑞典学院的青睐,成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利者;当时独自在客栈里过夜的我,除了百感交集,不免也扪心自问:像我这么一个满腹心酸的流浪者,这样一位来自世界最偏僻角落的作家,乍然被诺贝尔基金会这种以提倡文化出名的机构看上眼,并被邀请到这个讲台上来讲话,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和往常一样,我自然想起了我的亲朋好友——即使在这一庄严时刻,也不例外——想起那些小时候的朋友,现在已经去世并被埋葬的,都默默无闻,而他们活着时很少有出名的,现在渐渐地被人遗忘了。不管怎么说,他们对我的影响远比世界上任何的大作家或前辈都大。每每想起和我一起长大的人们,那些美好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我的父母,还有我的祖母,在我还没有学会字母之前,她就教给我好几百行冰岛的古诗。

我在旅馆的那个晚上,我在想——现在我仍在想——祖母灌输于我的道德标准:毋杀生。所以,在我的一生中,我对世上任何一个可怜、卑微和衰颓的人,对任何一个被社会轻视、忽视和遭受不幸的人,都不妄加鄙薄;相反,正是他们才值得大家去爱,去尊重,在冰岛如此,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我的童年一直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度过,正如一些故事书和梦里的情景。热爱和尊重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事和一切生灵,是我孩提时代信奉的惟一的道德戒律。

那些无名的朋友,在我少年时代便不断引导我在文学方面的追求,哺育我成长。虽然他们没有一个是作家,可是凭着精湛的判断力,他们要比世上大多数作家更能打开我的文学眼界。具有这等才能的人大都都已去世了,但他们在我的心目中、思想里依然勃然活着,所以,我常常在写作时已分不清一到底是我自己的思想呢,还是我的朋友们的言谈词语。

我也想到了我们这个只有150万人口的国家和人民,热爱图书的我的冰岛人民,从我创作开始,对我的作品的赞美和批评,连片言只语也不放过,好像一架敏感的仪器,能把每种声音录下,同时也把我表达过的各种喜怒哀乐也反映出来。平心而论,一个喜欢写作的人能生长在这种文学传统与风气如此优异的国度里,实在是最幸运不过了。

我又想到古代那些为冰岛创造了古典文学的前辈,他们的名字大多未能和作品同样流传下来,如今,他们的精神只有活在自己的作品,以及冰岛的山水之间 。在无数个漫长而黑暗的世纪里,那些不知名的前辈蹲在泥作的茅舍里写作,既不求什么报酬,也不奢望什么奖金,冰天雪地,没有一丝火苗暖和身手,因此,他们除了写出最精美的文词语句外,也创造了个人的风格。即只要心灵没有被冻坏,他们就一刻也不会放下笔杆的。

我在瑞典南部的客栈里过夜时,曾经扪心自问自己:成功与声名能带给一个作家什么呢?稿酬与奖金带来的物质满足,自然不用说,但用为一个冰岛诗人,如果他忘掉自己是属于同胞骨肉,属于那块卑微的土地——也就是先祖谆谆告诫,要我随时敬重的那些同胞和土地——那么,成功与声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陛下,各位女士、先生,瑞典学院使我的名字和冰岛古代那些描写英雄冒险故事的,伟大却无名的作家连在一起,这对我一生而言,不啻是件辉煌显赫的事。学院的选择非但对我的未来是一种重大的鼓励,也使那些推崇我作品的人欢欣鼓舞,我个人的快乐和荣幸当然不在话下;请允许我对学院当局表达充分的谢意与敬意。今天这个奖项虽然由我从陛下手中领到,然而,我觉得它也正是奖励那些为冰岛文学奠基的敝国前辈作家。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