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存海:拉美国家中产阶层兴衰的启示(2)

郭存海:拉美国家中产阶层兴衰的启示(2)

(一)拉美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巩固

1940年到1980年是第一个阶段,即拉美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巩固阶段。在拉美,中产阶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殖民地,特别是独立革命以来,拉美各国基于商品出口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专门服务于出口的经济大幅扩张,并随之深刻地改变了拉美的社会结构,不经意间催生了一个服务并依附于出口部门利益的中产阶层群体,比如公务员、管理者、律师、会计师和办事员等。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国家,特别是与外部市场联系紧密的国家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中产阶层。制造业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着拉美社会结构的持续演变。

到1930年前后,尽管土地和商业精英仍然是拉美社会的主导,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城市中产阶层人数的增幅明显加快。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形态。

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拉美发展模式向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转型和国家作用的增强,以及城市化和公共教育的扩张,拉美的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中产阶层经历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进程。

1940年到1960年间,拉美的职业结构中最明显、也是最大的一个变化是,雇主、独立专业人员和个体经营者的比例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办事员、医疗工作者、职业人士和技术人员等现代服务业者的大发展。这一时期,拉美中产阶层的平均规模从1940年占就业人口的15%,分别上升到1950年和1960年的19.4%和21.2%。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拉美的城市职业结构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这个时期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独立的专业工作者和小企业主让位于公共机构或私人大企业中的工资劳动,社会关系也从占主导地位的依附关系转变到主要是契约性质的劳动关系。

在这种新的劳动契约关系下,拉美的城市职业结构继续深入演变并在1980年左右开始稳定下来。

1950-1980年间,职业结构最大的变化是服务业的扩张,以及由此带动的非体力劳动者的急剧增长。城市职业结构的这种变动带来的一个明显后果是中产阶层比重的稳定提高。

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拉美的中产阶层占城市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30%,拉美主要国家都已经显现出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形,奠定了一种通向橄榄形社会结构的趋势。

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是拉美中产阶层扩张的一个关键时期,其形成和发展源自几个深刻的内部和外部的结构性变化,比如工业化、城市化、国际移民、公共教育、现代资本主义技术和技能的传播,以及国家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干预性增强等等。

(二)拉美中产阶层的停滞和衰落

1981年到2002年是第二个阶段,即拉美中产阶层的停滞和衰落阶段。

尽管经过40多年的稳定扩张,拉美中产阶层的规模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达30%左右,奠定了向橄榄形社会转型的趋势。

但1982年债务危机的爆发将整个地区的发展拖入泥潭,随后的结构性调整更是导致社会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公共部门萎缩,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急剧上升。

结果,中产阶层的发展势头不仅受到遏制,甚至部分中产阶层因此沦为“新穷人”,尤以阿根廷为甚。在阿根廷经济开始恶化的1974年,只有很少的家庭是新穷人,到1984年新穷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4.2%,而到1990年,进一步猛增至18.4%。就此而言,20世纪80年代更是中产阶层的“失去的十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推销的自由化改革最终带来的是“改革成果精英化”和“改革成本社会化”:精英阶层从改革中大获其利,而中下阶层则沦为改革的牺牲品。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