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川:三农问题与国家前途

牧川:三农问题与国家前途

一、改革渐成共识,怎么改却莫衷一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物质建设成就。不过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开始表现出来。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人民的日常生活等等各个方面都出现许多问题。

在这样的局面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社会开始了关于改革问题的大讨论。今天,改革已经成为中国各个阶层的共识。中国必须改革,现有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下去。但是关于怎么改革、如何改革,却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中国农村的改革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1980年代改革之初,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今天,四个现代化已经很少提及,农业现代化更是遥遥无期。三农问题却已经成为国内的共识。

二、三农问题是结构性危机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农民获得了一些实惠。进入1990年代,中国开始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地区被边缘化,三农问题愈来愈严重。

2000年,37岁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总理写了封信。直陈“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自此之后,中央开始重视三农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03年免除了农业税。2005年10月,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非常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仅仅二十字,涉及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管理。但是却难以搞下去,效果不明显。因为缺乏主体。由谁来搞?怎么搞?方法是什么?

集体经济解散之后,农村地区已经沦为一盘散沙。一户一户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早已经成为一片片飘零的树叶。原子化的小农户,根本无力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地方政府在GDP主义的逻辑下,宁愿卖土地,搞房地产,却不愿意对农村长期投资。农村是烧钱的地方,见效慢,产出少。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政府在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时,都会讲“要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千方百计,一次次强调千方百计,恰好表明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无计可施。

时间进入2012,农村的面貌究竟如何呢?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增加了,农民的税负减少了。但是三农问题并没有走向根本改善的发展迹象。城乡差距正在扩大,而不是在缩小。农业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虽然粮食产量出现8年连增,但是粮食问题、粮食危机却越来越被提高到重要地位,因为农村和农业都已经出现结构性失衡危机。

1、当农民看不到前途,当工人也看不到前途

当农民没有前途,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当工人也还是没有前途,新一代农村青年的命运正变得越来越尴尬。中国的发展模式,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打工,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企业无法提供给工人以高工资,而只能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3亿农民在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打工,但是却无法在城市安家,同时他们又不能回到农村,因为农村实在是没有任何前途。在那一亩三分地上再怎么折腾,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2、农业后继无人,80后90后基本不会种地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素质不断下降,种粮收益更是愈来愈低,农业后继无人。著名三农学者李昌平曾指出,1990年代,中国人种地是3899部队,是妇女和老人。进入21世纪,种地的则是99部队,是老人。最新资料显示,全国农村有5800万留守儿童,4000万留守老人,留在农村的全成了老弱病残。农业劳动力从1991年3.91亿人,下降到2009年1.5亿人。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的调研,农村常驻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了30%,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农村劳动力中50岁以上者占到大部分。

笔者调查发现,“70后”农村青年种地的已经很少,“80后”农村青年基本不会种地,“90后”就更不用提了。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涨价,人工成本涨价,农业效益下降,种粮收益更低。农民不愿意种地,抛荒、撂荒现象比较严重。多地已经出现农民积极卖地的现象。

如此一来,一个巨大的问题便出现了。等到平均年龄57岁的农业劳动力干不动了,退休了,谁来种地?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