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说法。所以共产主义者提出废除私有制为自己的主要要求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17~218页,1972年版。)
恩格斯这段话语,基本上揭晓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什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即公有制极大地限制了人性竞争的力量。在经济生产管理中竞争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时不有,竞争无事不生。比如,人们乐此不疲、乐不思蜀的种类繁多的文娱体育项目,无一不是竞争的表现形式——打牌,打球,下棋,麻将,等等。恩格斯所谓“为了公共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的观点缺乏逻辑性和不可操作性,其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效率低下和浪费现象。 这进一步说明了公有制即共产主义不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而是一种革命性质的理想主义社会形态。
有的人认为,达尔文进化论的竞争是“丛林法则”,是优胜劣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者将失去生存空间,使工人阶级受到剥削和压迫。这种观点应该是落后于时代了。“丛林法则”是人的本能竞争方式,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智能形态的竞争方式是“博弈”。博弈论的竞争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合作博弈,二是非合作博弈。后者分别有完全信息动态与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与静态博弈等四种,但即便是后者四种博弈方式,它们最后都必然产生某种“均衡”状态。而不是“丛林法则”中狮子与羊的关系。博弈论的竞争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比如各种类型的民主竞选都是合作博弈,参选各方都是按照已经制定的公开的选举规则进行竞选活动。体育竞技是合作博弈。在社会经济生产经营机制与管理活动中,现代国家制定了数以万计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保障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还制定了超出按劳分配原则的低保、残疾人福利等政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马克思语,267。)已经不需要用暴力剥夺,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奴役的现象,已经由健全的劳动法规、社会保障体系、政治民主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制度所摧毁。
中国改革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增加企业活力。因此,竞争是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机制的活力的源泉。事实证明,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力较快的发展,国家有财力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制定就是证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就是证明。
7、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形式根源于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马克思1848年《共产党宣言》主张消灭私有制和暴力夺取政权,实行共产主义,并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恩选集》•3卷,21。)这是马克思经历1871年“巴黎公社”实践的总结。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还不能够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列宁1917年《国家与革命》中将“这个过渡时期”称之为“社会主义”。(《列宁选集》•3卷,251。)这就是通常所称“社会主义”的来历。然而,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形式是怎样产生的呢?毫无疑问,由于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即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从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形式也是采取根本性的排斥与全盘否定的立场和态度,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使得全世界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没有一个国家元首是采取一人一票的竞选民主制度产生出来的,就不足为奇;并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开国元首无一例外的终身制,甚至发生朝鲜和古巴等国的世袭制。
这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推论的或期望的在公有制条件下的那个“自由的联合体”不仅没有出现,相反却产生一种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转移的新型“专制”,比如“终身制”、“世袭制”、“一党制”、“党国一体制”等。正如保加利亚执政35年日夫科夫总书记在自传中总结的那样,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是由于“三大垄断”造成的,即经济垄断、政治垄断和思想垄断。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由此发生“阶级斗争”、“清洗”、“反右”和“文革”也就不是偶然的事件了;政治民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就是民主集中制,公民包括工人阶级的参政是一种间接的、名义或荣誉性的过程。
现在,中国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是列宁斯大林主义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有的人认为,毛泽东所犯错误是列宁斯大林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甚至有的人认为毛泽东是秦始皇派,这是非常滑稽可笑的。必须承认斯大林毛泽东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并且人们至今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有另一种结局。难道人们还可以企盼有一天出现“真正的回到马克思”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实践。按他们的说法,人们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国家形态,也不知道是否还会有哪个政党的实践来证明。这就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期盼吗。
马克思主义研究教授王铁群认为,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设计的共产主义是没有政权和国家的社会,因而忽视了民主和人权对于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者都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形成绝对权
力,走向了自由的反面。
8、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个质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来说,学者们见解各不相同。归纳起来,除了①坚持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主张之外,还有②社会存在论、③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④物质本体与实践本体论、⑤客体本体论以及⑥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相统一的本体论,⑦生存论本体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本体论言说虽名谓与意蕴并不一样,但都紧紧扣住实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变革中的根本地位与作用,并从态度、存在方式、思维方法等方面深入解读实践的本体论意味。因此,在这些不同的本体论定义之间,尽管也存在争论,但实际上多数时候分歧并非想象的那样大,只是在物质本体论与其他本体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因为这关乎马克思主义之唯物主义基础的理解。(胡大平,2012。)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哲学?人们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还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照搬前苏联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文革后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和异化学说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中国政治思想路线乔装打扮的新娘。因此,从学术的严格的哲学范式来说,马克思不是哲学家。近几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每年投入千万元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由于学者们采取研究方法论与思想创造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更加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莫衷一是。这将是人类哲学史上罕见的场面。
(二)“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不能构成实践哲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的命题。(《马恩选集》第1卷•第18页)但是,马克思并未对感性的物质的活动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及理论做出专著性的阐明,或者说根本没有形成感性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然而,《提纲》被信仰者推崇为圭臬。比如,中国马克思哲学家认为《资本论》是“感性的物质的活动”的实践哲学代表作,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哲学。
请问:“感性的物质的活动”跟动物有区别吗?没有逻辑思维,没有语言文字理解交流信息的理性实践认识活动,能写出《资本论》吗?
因此,“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的命题,是一种荒谬的观点,是一种动物层次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事实上,马克思没有对什么是“实践”做出概念性定义,一个实践哲学创始人连什么是实践的哲学概念定义都没有过,怎么能够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呢。
(三)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得出无产(工人)阶级是先进阶级的结论
冯友兰先生认为,“无产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王克明,2009。)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矛盾集中为两个对立面: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那么,照这样的分析,无产阶级不过是与资产阶级共存于资本主义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对立面。它和资产阶级一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因为新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出现。这就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一样,农民只是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对立面,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因而即使它通过起义,夺得了政权,也不可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是怎样的状况呢?在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中,唯物史观的原则并没有被贯穿到底。在没有出现由生产工具的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发展,也没有出现由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生产关系改变的情况下,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却
告诉人们,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可以人为地改变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客观历史进程,建立社会主义,这就与唯物史观相矛盾了。
事实上,如果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资产阶级比无产阶级先进。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和摧毁了封建社会。由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相互对立面,还没有新的生产力革命,还未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所以无产阶级并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起更高一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由此可见,马克思并未将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或空想,而不是科学真理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不是由于这个理论错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很少提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了。
马克思是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时代。现在普遍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福特生产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产。如果依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标志,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产标志着知识分子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拥有知识产权的人们就是知识分子阶级。知识阶级在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的地位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资产阶级,并且高科技产品在不断地向传统产业渗透。高科技行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知识阶级在第三产业中也是举足轻重。知识阶级在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占据着决定性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比拟的。消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要靠知识阶级的力量,知识阶级通过立法限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比如,限制使用童工,规定休息日、日工作时限,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生产条件、环境条件,规定医疗、公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退休金等福利待遇,制定税收政策等。但是,知识阶级可能被资产阶级收买;知识阶级似乎不会像历史上“先进阶级”那样采取暴力手段搞夺取政权的革命运动。在发达国家里,知识阶级已经建立起了新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以知识产权为生产要素作为依据参与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资本投资、盈利分红。而且知识产权是现代物质生产与效率、效益的决定性力量、成分。知识阶级已经名副其实地占据着领导阶级的地位。由此,知识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各自的地位、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动力学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本人没有当哲学家的意愿,怎么就成了哲学家呢?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多次提出“取消哲学”、“终结哲学”的观点。试想一下,一个要“取消哲学”、“终结哲学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位哲学家呢?
并且,经历一个世纪几代优秀人材的努力,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哲学,就是一种证明马克思不是哲学家。
9、历任党的领袖犯错误无一不与马克思理论直接相关
我党历史上,领袖之所以犯错误,就必有马克思思想理论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党思想理论界,从未有过将领袖所犯错误的原因与马克思理论联系起来。错误总是党的领袖,胜利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马克思理论总是真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