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财政收支平衡策

2020年,财政收支平衡策

核心提示:虽从目前来看,财政收入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维持着10%的增速,但财政收入的主体部分--税收的增速却早已回归到个位数的增长。

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成了引人关注的重点。

虽从目前来看,财政收入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维持着10%的增速,但财政收入的主体部分——税收的增速却早已回归到个位数的增长。

今年涌现出的一个新现象便是,种类繁多的非税收入开始扛起“稳增长”的大旗。各省非税收入同比30%、50%、70%高速地增长着,虽非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占比不超过15%,但如此高速也使得全国总收入增速不至跌入个位数行列。

财政支出增速似乎比收入更为稳定,近几年支出增速基本维持在20%左右。而且支出有惯性,像很多部门支出,是按基数法,一般会在上年基础上有所增加;很多支出还是刚性的,如提高了养老、医疗保险等补贴标准,标准只会进一步提高,而没有下降的道理。今年的财政支出仍维持在20%以上的增速,就是一个佐证。

近十年维持9%以上增长的我国经济,如今滑入8%以内。累计的地方债务、投资回报率下降、地方财政的紧张等诸多因素,都使得强力刺激计划变得不现实。有诸多专家进行测算,判断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类似今年,维持在7%-8%左右。

经济潜在增速下滑,意味着紧跟经济形势的财政收入增速也不可能突飞猛进。今年的财政收支状况是一个节点,也可能是未来的常态。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一方面是财政支出维持高速扩张,如果长期保持这一消一涨的状态,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不禁让人担心。

收支变动

到2020年,也就是下届政府任期内,我们还能稍加展望财政收支状况:有些必然事件,也有些或然事件。

收入方面。第一桩确定的大事件,就是营业税将全面改为增值税。营改增,原则上保证试点企业税负不增加;同时又使得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更为完整,企业的服务费用将被纳入进项,得以抵扣。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测算:营改增推广至全国后,年度减税规模不会低于3000千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实现全面营改增后,增值税在总税收中占比将超过50%,过分集中在单个税种上,税收风险将加大。高培勇多次表示,应该降低间接税的比重,培养直接税。

按照高培勇的路线,中国的税制结构会有很大变化,同时也意味着,这个转变过程将是漫长的。

可期待的直接税种之一有房产税。房产税目前虽有上海、重庆试点,但中央一直未对房产税的总体规划作任何规定。业内专家对房产税也存在诸多分歧:是应该全面铺开,类似交物业费一样;还是只针对高档住宅,或针对多套住宅征税;抑或是约定一个人均居住面积,超过部分征税。不过按照上海重庆试点情况来看,房产税似乎无法一跃成为一个主体税种。

直接税中另一个重要税种便是个税。虽然学界反复在提,目前分类计税办法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对收入的调节功能有待加强,应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但从最近的个税修订可见,人们对自己“看得见”的利益特别在意,最终只在免征额上作了调整。让人们逐渐培养直接纳税的意识和习惯,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今年凸显出的非税收入,也是一个有潜力可挖的财源。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还有其他收入。今年不少省份的非税收入,来源于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未来如果能核算清楚政府资产,不使国有资产白白流失,倒也是个不错的来源。

再来说说支出方面。依据“十二五”规划,就能大致判断,未来财政支出规模只会不断增加。规划的主要目标有几项,其中要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2.2%,要求实现各种类型社会保险参保率的提高,要求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等,这些无一不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十二五”过后的五年,有关教育科技、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要求,只会更高。

税痛指数?

当然上面还是相对静态的分析。大量财政支出如果取得绩效,有可能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带来更多财源。

这就牵涉到一个财政绩效的问题,财政花钱了,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像“教育经费要占GDP4%”这一目标提了多年,到去年才首次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

有专家统计,教育支出占到县级财政的40%-50%。

据记者了解,迫于县级财力资源的有限,很多基层官员对这一目标是有怨言的。有一位地方财政局局长还曾说笑道,如果一定要实现4%的目标,那财政局的开支也归为教育经费开支。

类似这样的问题不少。只是规定某项支出占GDP应该达到什么目标,有一个量化目标自然是好的,但也需要回应“资金究竟怎么用的,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问题。否则,官方宏观数据的呈现可能跟大众感受相差甚远。

教育4%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另一个客观现实:各个部委争相制定自己领域的政策目标,与实际财政负荷能力脱节。有专家直言,规定法定支出占GDP的具体比例,是很落后很粗糙的。

2009年福布斯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二。这引发了一系列对于税痛指数的讨论。

如果仅仅依据一个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这个国家的税痛指数,是有偏差的。那些高福利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高,但最终都回馈给民众,哪来税痛可言?所以,需结合财政支出,结合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来判断,税有多痛。

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很多财政资金投向什么领域,怎么用的,大家并不清楚。人们直观的感受是,三公消费有很多浪费,且规模不小。

如果能将三公消费纳入到预算管理,且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想必能为政府“保民生”作出很大贡献。

总之,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未来,由于支出是硬性的,可在收入方面挖掘潜力。收入挖潜的路径其实就是“开源节流”:保障财政资金的绩效,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外,扩大财源;将政府开支置于阳光下,减少浪费性支出。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