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进入全民理财时代,不同年龄的人理财观念各不相同,下面,小编为你梳理50、60、70、80、90后的理财观吧!
50后:熊市理财向老爸老妈学习
与共和国同龄、没受过大学教育的小李父母基本上与现代金融理财信息是隔绝的。在他们眼中,股票是永亏不赚的绿色心电图,保险全是骗人的,黄金、房产和收藏那是有钱人的玩意,外汇似乎与遥远的外国相关联,需要的数目还不能太少。因此对他们来说,可以信任的只有国家和银行,因此理财也只有三板斧银行定存、国债、银行理财产品,哪个利率高他们就买哪个。
但因此就小看老人们的收益率,你就大错特错了。如今没有什么经济负担的退休老人,基本上手里都攒了三四十万元的“棺材本”。小李的爸爸没事就去银行转悠,看看出没出新的理财产品,一般来说,银行理财流动性高、年化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定存,深受老人们的欢迎。“他们有的是时间跑不同的银行进行比较,一到期就取出来买另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博取更高的收益率,一年下来挣个小两万不成问题。”对于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只有2000多元的老两口来说,这笔收入几乎是他们退休工资的一倍。
工资全上交只留2元零花
调查对象:张女士,62岁,工厂操作工
第一个月工资:17元
用途:补贴家用、零花
68届下乡知青张女士,1974年回到沈阳一家企业上班,刚进厂就是学徒工,工资只有17元。
在家中是老大的张女士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工资全部上交,补贴家用,只留2元钱零花。“妈妈把我养大不容易,所以一发工资我就把钱交给妈妈,只留了2元钱给自己零花。那时没有自行车,也舍不得花5分钱坐电车,上哪儿全靠一双脚。”这样的生活直到三年学徒过后,工资才涨到38元,也有了自己的储蓄,每月可以存2元,存了整整快两年才给自己买了件呢子衣服。张女士对自己的收入增长依然记忆犹新。
60后更从容、求收益喜私募、关注民生
对于60后来说,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逐步达到较高的程度,可以更加从容地规划自己的财富,他们对证券行业的信心最高,更有实力和时间在证券市场从容投资,喜爱的投资工具是黄金、股票、信托基金和私募基金,他们喜爱的投资产品需要的投资额度较大,可能收益较高。 60后人群对人生的积累最为丰富,他们相信民生类产业是经久不衰的,所以他们看好医疗保健、能源、交通运输行业。
60后攒工资只为买台自行车
调查对象:孙振江,48岁,工厂技术人员
第一个月工资:40多元
用途:请吃饭、买球鞋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孙先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就被分到一家企业做技术员,刚上班工资只有40多元,可当时这个工资水平已经是不错的了。
“我还记着第一个月发工资,我就找到留在沈阳的大学同学吃了一顿,几个人花了不到20元,已经撑得不行。一条大王鱼是最贵的菜,才两三块钱,更别说青菜了。”孙先生说,自己当时住在单身宿舍,平时基本上吃食堂。当时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唯一的花销就是买些运动服、球鞋什么的。后来,觉得自己也应该省着点花,于是存了几个月钱,给自己买了台“永久”自行车,没事就在宿舍门前擦车。
70后靠运作、事业忙买基金、关注金融和制造业
70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压力大,事业趋于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初露翘楚,属于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证券理财的经验和能力也最为成熟,因此更能运用多种理财工具实现投资收益。70后人群的投资风格激进中带着沉稳,倾向于金融、制造业。
70后买部手机用掉全部工资
调查对象:吴女士,34岁,媒体从业者
第一个月工资:800元
用途:手机、衣服
吴女士算是70后的尾巴,2000年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上班。见习期的第一月工资是800元,在当时同班同学还未找到工作时,这已算比较高的。
“我们这一代已经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条件也还不错,所以自己的工资一般都会由自己来支配。不过第一月的工资却有些花冒了,不得已还向父母借1000元。”吴女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由于工作的需要,首先就是将手上的BP机换成手机。又给自己添置了两套上班的衣服,总不能穿着上学的学生装吧!”
短暂的消费过后,就需要偿还从父母那借来的欠款,平时也要紧缩银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