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十六大所提经济指标超前完成,社会指标倒退(4)

陆学艺:十六大所提经济指标超前完成,社会指标倒退(4)

四、社会建设的三个阶段

2040年前后,中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现代型的经济结构。可以说,这几乎没有问题,只要不倒退,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接着往前走就可以实现。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情况,社会建设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两件大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这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将为社会建设开局打好基础。

第一件事是从目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做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办好社会事业,也就是把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做好。

第二件事是要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并加强源头管理,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两件大事,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补课、还债,若干年前我们压缩了社会建设的投入,比如说教育和医疗的投入,现在需要还债。前几天新闻报道了一件事,一方面讲义务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搬桌子板凳去上学,所以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在还债。第一阶段已经开始,有些地方快一点,有些地方慢一点。把这件大事办好了,就为社会建设开了一个好局。

第二阶段是十八大以后应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推进新型的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应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是决定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阶段。时间约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如果这个阶段做好了,中国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跟经济改革不一样,社会体制的改革,牵扯到很多利益集团。为什么喊了这么多年学校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就是改不好,不是没有能人,而是没有人下决心。实际上并不难,香港的医院、交通都办得不错。一些现代化国家也有通行的规则,我们学过来就行,不是我们学不了,主要是不学。现代化建设,有些方面如公共服务等是有现成的经验的,我们是应该学的。第二阶段的突破口和关键是社会体制改革,如果说分配体制等这些社会体制不能改革,就不好办。

第三阶段是到了本世纪中叶,2040年前后,中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现代型的经济结构。可以说,这几乎没有问题,只要不倒退,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接着往前走就可以实现。社会建设要经过第二阶段的改革,改革后可以不断前进,社会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组织广为发展,社会管理井然有序,社会结构不断优化,那时候的中国就可以实现社会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化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中国也就步入现代化的社会,社会建设的三个阶段,实质也就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当然,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同前面讲到的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一样,并没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而是互有交叉地进行。这是学术上的阶段性划分。前一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主,这个转折点就是要转到以经济建设,以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建设为主。所以有人说经济建设跟社会建设并重,也有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社会建设要提高。但社会建设只能说是重要,不能说是第一,经济建设永远是第一,这个没问题。但是也不要把经济建设当成唯一,只拼GDP。GDP越高的地方社会矛盾越多,全世界如此。现在全国各地正在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上世纪80年代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经济建设模式,现在是创造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模式的时代。经过一段实践之后,经过各种经验、各种模式的交流和比较,一定会涌现出适合中国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规律的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五、重点推进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

回顾总结起来,造成目前的经济社会不协调,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在社会事业、民生事业等方面欠了账。

第一,首先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对于是不是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是不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把社会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是不是应该认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要开展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研讨,在理论上弄清楚中国在现阶段进行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要深刻认识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以及怎样进行社会建设等基本问题,在全党、全国的干部群众中取得共识。

第二,要总结八年来,特别是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来,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做出了很多好的成绩,涌现了一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典型。要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也要发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现在要像当年推进经济建设那样,找到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和“抓大放小”、“国企改革”这样能推动大局的突破口。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已经有不少关于社会建设的说法,但是具体实践的突破口在基层。一个县、一个市,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学校,一个机关,如何能够按现代化的要求进行建设,这才是突破,这才是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这都是需要实践第一线的同志和学者研究的问题。

第三,组建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推进社会建设工作。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一定要有一个相应的组织机构,凡是涉及中央决策的战略性大事,没有这样一个机构的支撑都是空话。大事决定了,机构建立了,有人真抓实干才可以。比如,计划生育是天大的难事,但是从中央一直到乡镇,一直到村都有计生委,都有计生干部办这件事。而很多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机构的支撑。比如,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五年了,很多地方就刷刷墙,喊几个口号,不少地方甚至连这个词都忘了。这方面江西做得好,他们建了一个农工部,而且江西省委规定,凡是县、市、省的农工部长一定是常委,这就不一样,他们的新农村建设还在继续。十七大以来,包括北京在内,各地相继成立了社会建设工委、社会工作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等,主抓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也有由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或民政部门主管的。在各地的党政机构中,主管社会事业、社会事务、公共服务的部门很多,但缺少一个综合统筹的机构。应该建立一个类似发改委这样的统抓社会建设的机构,赋予相应的职责,从组织上落实加强和推进社会建设。

第四,推进社会建设,要有相应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回顾总结起来,造成目前的经济社会不协调,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在社会事业、民生事业等方面欠了账。目前医疗的投入已经超过GDP的5%了,在这一点上,中央改善民生的决心很大,财政已经在改革。但是要搞好社会建设,应该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不仅要增加财力的投入,更要重视人力、人才的投入。按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让主要领导来抓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现在有的地方是省委副书记主管社会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就要好一点。

第五,推进社会建设,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重视基层治理。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大建设,关系到各个方面,是一项大工程。推进社会建设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同时也要做好基层治理,从基层做起。中西部不少农村,中青年劳力走空了,村长、支书也打工经商去了。不少大中城市涌进了数以万计的人,一个社区几万人、一个街道几十万人,都要有新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学校、医院等社会公共服务单位,也应通过改革,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现在各地正在探索和实验,社会建设可能会像经济建设一样,会从基层社区、基层单位的改革和治理中取得突破。

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十项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