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如何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强国(2)

吴江:如何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强国(2)

[吴江]:有几个数子很能说明问题:我国在2010年人才总量是1.2亿,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绝对数可谓是世界第一,占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5700多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占比11.1%,而发达国家都是在30%至60%之间;在经济活动人口中R&D人员每万人我国只有33.6人,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至120人之间,像芬兰、瑞典都在240人之多;在我国的研发人员中,研究人员只占47%左右,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比例;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是25.6%,而发达国家都在35%至60%之间;人才对国家GDP的贡献度我们只有26.6%,而发达国家一般在50%至70%之间。2009年我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在参与排名的55个主要国家中位列第48位。我国工程师所创造的产值只有美国工程师的十六分之一、德国工程师的十三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世界一流科学家我国仅有100多人,仅占世界的4.1%,而美国高达42%。突出问题是:我国人才数量增长快而人才质量提升慢;人才素质变化快而人才结构优化慢;人才投入增加快而人才成果转化慢。概括说,高端人才不够用,低端人才不适用,年轻人才不敢用,特殊人才不会用。人才强国的标志是人才国际竞争力,要看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多少,培养人才的一流学校、一流科研机构、一流的企业有多少,人才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贡献有多大,最根本的是要看有没有一流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制度。所以,十八大提出,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下大力气解决我国人才开发的质量、结构和效能问题,尽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未来10年迈向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此,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吴江:所以从这些方面都可以反映出来我们下一步走向强国的任务还很艰巨。

[主持人]:这也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来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必须要强,因为我们要建设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大国。

[吴江]:而且是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必须在这方面通过我们的人才强国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主持人:十八大提出了很多目标,五位一体,小康社会,这些归根到底都需要高端人才去建设、创造,所以人很重要,人才强国和人才大国,一字之差,但是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要向人才强国迈进。当然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还印发了一个重要的文件,叫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管”字就很特别了,我觉得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也会特别的关注,我们建设一个人才强国和党管人才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吴江]:大家注意到了,报告开宗明义就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这个原则提出来实际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以及对人才资源的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对人才资源,所谓第一资源作为生产力这样一个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选择。我们过去大家习惯听到的是党管干部,今天提出来党管人才,其实就是党聚人才。所以第二句话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当中去,这个非常关键。所以这就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的渴望,需要一批优秀人才能够凝聚到我们的事业当中来。报告中有两个“广”字,在十八大报告和以前比较更展现了我们党的胸怀,一个是“广开进贤之路”,第二是“广纳天下英才”。广开进贤之路也就是说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荐人才,广纳天下英才,不仅是把中国人才用好,还要把世界的人才、天下的人才都吸纳进来,这就是胸怀。我们的报告里说,这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所以我们说我们党管人才是做什么的?就是做这件事的,就是进贤之路,天下英才,能够广开、广纳,这反映出来我们管理的观念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吴江:过去党管干部是自己的干部,我们体制内的干部,过去的管按照管理理论来说是科学管理,一般界定在中观和微观层次,怎么考核、怎么培养、怎么奖励,给什么工资,这是综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实际是一种目标,就是从严治党,就是首先把干部管好。今天人才不是这个概念,人才是聚的概念,怎么“管”?这个“管”字更多是今天的协调。

[主持人]: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吴江]:对,怎么样达到很好的环境,给所有的人才发挥作用,怎么提供好舞台。所以今天的“管”是管宏观,就是先提出需求,提出预测,缺什么人才,什么人才给什么样的待遇,总体上有一个把握。比如高端人才,比如技能人才,基层现在缺少人才,缺多少?缺在哪方面?西部、中部人才缺多少,这是宏观,宏观上要把握好。二是管政策,要出台一批好的政策。三是要管好服务,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营造好环境。这些都反映出来我们党管理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方式在发生变化,这实际上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延伸,也是反映出这次十八大提出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党管人才打造世界上最好的人才制度,这就是制度优势,引进一些人不太难,我们举全国之力、举全省之力引进一批人才,不是很困难,难的是要建立一套制度体系,而这个制度要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你的制度是什么制度?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也就是我跟美国拼,拼什么?要拼的是制度优势,这个制度优势就是党管人才,通过这样一个制度优势可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同时又能够通过党管人才的政策来让各个部门按照党的方针去做,按科学人才观去,让我们的人才按照党的事业需要、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去发挥自己的才干,这种正确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您说关于党管人才大家理解非常具体,为了服务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各项事业,我们就需要发现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创造让他们完成我们各项目标的条件和环境。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好的措施和方法,我知道咱们国家有一些很好的培养人才的大的举措,比如说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请吴院长给电视机前和互联网的观众介绍一下这两个计划是怎么回事,海外和本土人才是怎么为他们创好的条件服务社会的?

[吴江]:简单来说千人计划是从海外引进的,万人计划是着眼于本土的培养。这个两个计划都是中央出台的计划。早一点的是千人计划,是08年,我们根据国际形势,当时的金融危机,出现了一些机会,我们可以从国外挖一批人才,闲置的一些人才,特别是海外的一些优秀人才。

[主持人]:当年从我们这儿出去的,把他请回来。

[吴江]:对。但总体来看,创新创业是一个主题,创新创业的人才是我们当前急缺的,无论是千人计划还是万人计划,都是要解决当前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的问题,都是要解决怎么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怎么样调整结构,当前我们一些新兴产业急缺的人才。国际上这方面的人才都是稀少的,竞争非常激烈。千人计划我们是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整个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才会有一些富余,我们赶紧挖回来,做一些储备,充分利用起来,当然我们也有很好的市场,有很好的机会。从整个国际态势来看,完全靠引进还不够。所以我们还要立足于培养,我们必须把引进和培养统筹兼顾起来,而且这里要重在自主培养。自主培养是我们人才发展当中的一个基本方针,是一个基本力量,引进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