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这作为一个长期战略。就千人计划来说执行得非常好,截至今年上半年,我们到08年三年多时间,我们用了八批引进了接近2800人,都是海外高层次的,可以说高层次、顶尖的人才是我们过去几十年都没有见过的,都是新技术的人才,现在的引进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普遍受到了各单位的欢迎,受到各行业、各地方的欢迎,他们承担了很多大项目,一些研发填补了国际领先水平和国内空白,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比如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先后成功解析了世界上第一例细胞凋亡小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等等,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于学杰研究员发现了新型的布尼亚病毒,这是近年来国际病毒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还有搞通讯的,展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李力游博士研发了TD-SCDMA核心芯片,为推动国家自主标准TD-SCDMA的正式商用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张辉博士创办企业,自主开发了CMMB手机电视芯片等三大芯片系列,树立了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这些都是建立了自主标准的,在国际上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一批专家,一项调查表明,我们现在接近2800多人遍布在全国各地各个行业,83.2%的人才都已经上岗了,绝大多数都已经开展工作,而且都已经产生了效益,初步产生效益的能占1/3,上了岗以后两年时间就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一说明这些人才好,二说明我们的环境好,我们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来了就能干事,像中关村这样,来了以后在国际上几年就能出成果,达到领先水平,所以这件事情反映出来,千人计划中央决定非常正确,高端人才带来了新理念、新经验,转化出来一些新的成果。
[吴江]:在这个带动下,各省也都在做,现在也有几十个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各个省做的计划引进12万人,国外说这么大国家引进千人,没多少,实际上是个带动作用,效应在全国能够引进来12万人左右。现在高端人才,海外的中国人,已经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的人大体上有十多万,不一定都能吸引进来,把高端的一部分吸引过来,这个成果非常可观。现在大家也比较满意,据调查反映,用人单位对这些千人计划的人选很满意,高层次计划的这些引进来的人对我们采取的工作、引进的政策也还是比较满意的,总的势头良好。这项工作不能放松,要继续扩大,目前搞的青年千人计划,外国人千人计划,专门引进外国专家,也搞了一个千人计划,也都启动了。万人计划主要着眼于本土,万人计划刚刚起动,主要还是针对中央批准以后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出台的计划,全称是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叫《国家特支计划》,就是特殊支持这些人才,我们现在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解决1万名左右、3个层次、7大类给予特殊支持。比如有意义要杰出人才,第一层次就是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这些都是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重大发现的。第二个是8000领军人物,各个领域,有紧缺的创业人才,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再就是有潜力的年轻人,2000人。
[吴江]:这些都在实施,刚刚起动,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已经接近尾声了,杰出人物和领军人才都正在评比,这套程序非常严格,透明度也很高,大家都很期待能够把这些人才选出来,评出来,特别是同行评议,真正让他们通过国家的特殊支持进一步发挥好作用,成为我们人才工作有国际可比性的品牌工程。国外现在也很关注这两个工程。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的这几个问题,比如要建设人才强国,要坚持党管人才,再到我们的具体做法,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这些都是在中央的部署之下一步一步地来进行,完善人才工作,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刚才您谈到的这些内容,我们觉得都很振奋,觉得国家能吸引那么多人才,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对于人才而言,对于国家的各项事业而言都是好时候。但是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在中国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有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那样的地方人才怎么办?那些地方更需要人才,那些地方怎么吸引人才?国家有没有特殊的政策来扶持他们?这点您也给大家讲一讲。
[吴江]:一般说欠发达或者不发达地区称之为边远、落后,一个是地处边远,一个是经济比较落后,实际上这四个字反映了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从根本上来说也反映在人才方面。就是说根本落后是落后在人才问题上,教育不发达,这样人才就上不去。所以在这个方面就成了恶性循环,越没有人才越不发达,越不发达越没人才去。
[主持人]:自身的人才还流失。
[吴江]:对,孔雀东南飞,留不住人,越不发达越留不住人,越留不住人越不发达。穷国、富国也是这样,越穷的越往富的地方流,怎么办?我们国家建国以后对这个问题党和政府就很重视,在60年代,我们就支援大西北、支援边疆。
[主持人]:我的父辈就是那个时候支援三线。
[吴江]:对,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的祖辈、父辈从支援边疆、三线,从开发柴达木到后来的援疆、援藏工作,中央一直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大批的沿海和管理技术人员到西部、到不发达地区。过去还是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好办,中央一个计划大批人就可以走了,大学生一毕业以后就响应党的号召,今天再这样做不行了。今天是市场经济,是双向选择,市场经济是什么?市场经济是人往高处走,哪里条件好、哪里待遇高就往哪里走,所以这样的话不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确实很困难,确实需要国家来干预,国家的政策来扶持。所以我们给了很多这方面的政策,比如说2000年的时候,专门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来西部大开发要吸引好用好人才,制定有利于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提出了很系统的政策支持要求,这几年对于欠发达地区,中央的政策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比如说设立特定的项目和工程,一个项目、一个工程跟着就是一批人,再就是人才柔性流动和定向引导,比如人的柔性流动,科技特派员,还有人才研修,把他们请过来,在这方面进行培养、研修,还有特殊培养,加大这些力度。这方面我们有几个成效:一、新疆、西藏、青海的干部交流,现在已经成为了常态,中央派很多机关的管理干部到西部挂职,重点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地、市、县挂职,为基层服务。同时西部的干部大体上现在有4千多人,分别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发达地区挂职,双向流动,这样援疆、援藏、援青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这几年派的人都是几千人下去,包括还带着资金和项目。
[吴江]:再就是对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的支持力度,比如我们搞了西部之光,组织访问学者,选拔一些青年骨干、科技骨干,包括国际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进行一年的培训,把他们请进来作为培训,开展一些培训。我们还搞博士服务团,选派,我们连续十年选派了各行各业的博士服务团下去,下去几千人到西部、一线进行服务锻炼。还有专家院士西部行活动,去了100多名院士,开展咨询活动。还有共青团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通常叫西部计划。还有村官计划,就是大学生到村里任职,还有三支一扶计划,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对于西部的支持力度还是可以的,但总体来看还是不能停,还要持续加大,一方面要靠投入,还有一方面是西部培养的人才怎么留得住的问题,自己培养的人才要自己能留住,自己送出去的人才都跑了,这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有一个教育问题,也有政策吸引问题。比如待遇,要有一些特殊待遇来支持。所以很重要的是要政策引导好。
[主持人]:对,发挥政策的支配作用。人我们要培养得出来,吸引得来,要留得下,更要用得上。中国人有句话叫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点怎么做?会达到让每个人才在需要他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来呢?
[吴江]:既是很微观的问题,也是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人尽其才”是个古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淮南子•兵略训》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其基本含义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才能,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地使用。这正是人才发展工作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过程,其核心就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其基本前提是人才的自由有序流动。从制度角度来看如何做到?如何能够从政策、制度、机制上做到,所以当前要深化机制改革。现在人尽其才很重要的是有序流动,就是人能够流动开,能够流得动,配置就能够达到最佳化。这里有几个关键,一是每个人的成长规律不同,人尽其才是根据规律,然后尽其才。有的人当科学家,不一定做官,有的人做官不一定非得去教书,所以一定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去做,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使用作为中心环节,不要光是考虑这个人资历够不够,这个人的职称达到没达到,或者有没有什么学历,杠杆太多,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个人能做什么要充分能够使用。再就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让人在市场当中能够达到最佳的配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