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一:光伏依赖症面临三大风险
11月初,美国“双反”尘埃落定,欧盟继反倾销调查以后,又对我国开展了反补贴调查。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我国光伏行业对于政府和海外市场过度依赖,一旦欧盟也对我国做出不利裁决,我国在产业、金融、就业等方面蕴含难以控制的巨大风险。
光伏行业谋划产业外迁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如果欧盟仿效美国进行“双反”调查并做出终裁,可能会引起国内光伏企业新一轮“倒闭潮”,光伏行业将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应对欧盟反倾销政策,河北、江苏、江西等地光伏企业,已开始谋划产业外迁。这将造成我国实体经济外流。
业内人士分析,欧美打压中国光伏产业,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确保欧美在未来战略性产业方面的领先地位,使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止步。
光伏企业英利集团总裁苗连生说,“美国‘双反’已经尘埃落定,如果欧洲‘双反’也积极仿效美国,那么我国光伏企业将被迫把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生产,造成我国实体经济外流。将失去领先世界的产业发展机会。”
梁田告诉记者,“为了有效应对欧美国家双反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不得不选择在欧美或东南亚投资建厂。我们正在积极考察和摸索一些国家的市场规律,包括就业情况、劳动力成本和产业配套情况等。”
万亿资金存在坏账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生产亏损、库存增加以及货款回收困难等多因素叠加,大部分光伏企业正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如果欧盟“双反”立案并做不利裁定,必将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受损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整个光伏行业大约万亿金资金存在坏账风险。
记者从江西省工信委了解到,目前江西省龙头光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基本正常,年内订单饱满,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但光伏产品价格仍在缓慢下跌,导致企业盈利微薄,资金链紧绷。
江西省工信委副调研员刘大钧表示。“资金困难仍然是当前光伏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并且正随着市场形势的恶化而日益加剧。账款回收期过长、流动资金紧张,给江西省光伏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企业稳定发展和项目的推进。”
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光伏行业是‘光’着屁股被政府‘扶’上去的?一些地方政府要靠企业营造政绩,几乎全面插手包办,而企业要靠政府全力支持,发展才能‘一路绿灯’,双方深度融合。特别是利润空间大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政府与企业更是一哄而上。心态普遍浮躁,焉有不败?”
河北吉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王会贤认为,因为南方的一些企业投资光伏行业,企业自身出资都没有超过20%,大部分都是用政府和银行的钱。
英利、尚德、阿特斯、赛维、天合等国内光伏龙头企业,每年都有300多亿贷款,资产负债率高达80%。
暗藏大面积裁员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过去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我国光伏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30万,加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整个就业有百万之众,欧盟“双反”调查标志着欧洲市场大门关闭,刚刚晋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久的中国光伏业将遭受致命一击,我国光伏行业大约80%的工人即将面临停薪留职或失业。
河北光为绿色新能源有限公司大约1800名员工,首席运营官计友强说,“如果形势持续恶化,也就是对外销售这方面持续走低的话,我们也会让一部分人员带薪休假。如果再恶劣的话,我们肯定会采取裁员等措施。”
据知情人士透露,因开工率不足,河北已有企业已开始给员工放假,只发基本工资,保障其日常生活。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裁员是必须的。
永益源光伏科技公司是江苏泗洪县的一家小型光伏企业,于去年投资4000万元筹建,目前已裁员近三分之二。企业董事和骈永介绍,“光伏产品的价格雪崩式下滑,现在工厂基本属于停产状态,我们只是为了留住技术骨干才偶尔接点订单。”
河北晶龙集团拥有员工近三万人,员工以80后、90后为主。晶龙集团副总经理安增现说,“80后员工生活比较优越,在结婚后,大多都是贷款买车、买房,一旦失业,生活压力会骤增。”
链接二:我国光伏业扭亏或在明年上半年
“因价格倒挂,2/3的产能已经停产。”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佟兴雪不无伤感地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公司拥有万吨级的多晶硅产能,但记者近日在该企业看到,昔日人来人往的厂区冷冷清清,部分员工宿舍人去楼空。
海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进入我国的海外多晶硅从1.7万吨快速增长到去年的6.47万吨,年复合增长超过56%。与此同时,在海外多晶硅巨头的低价倾销下,价格从300多美元/公斤的高点一路下滑,2011全年下滑了60%以上。目前,海外多晶硅到岸价已跌至约18美元/公斤。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说,计入管理成本与运费后,进口多晶硅的销价还低至20美元至25美元/公斤,按这个价格任何企业都无法赢利,这是国外公司明显的低价倾销。导致今年上半年中能硅业开始亏损,其他国内企业更无法幸免。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除保利协鑫维持正常生产外,江西赛维、重庆大全、洛阳中硅已部分停产,80%的企业完全停产。
自2007年起,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且生产成本下降速度居于首位。由此,我国光伏组件价格一直是全球市场的风向标。业内人士指出,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全行业在价格战上“一路走到黑”,企业自身深陷亏损泥沼,扭亏或在明年上半年。
苏州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说,晶硅光伏组件的价格早前由国内几大龙头企业所制定,2010年开始,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生产组件的中小企业,并挑起价格战,原来的行业联盟也被彻底打破。
“因没有品牌认可度与销售渠道,中小企业时常在欧美的各大光伏展会上报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低价。”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说,“2009年9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第24届欧洲光伏能源展会上,一家合肥晶硅光伏组件企业报出1.2美元/瓦。而当时的晶硅组件市场平均售价高于2美元/瓦,生产成本超过1.4美元/瓦。”
“光伏组件价格虽然跟随着成本逐步降低,但始终维持着30%的利润率”。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介绍,“2010年初以来,价格战不断挤压行业利润率,少数国内中小企业甚至不惜亏本竞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光伏行业发展状况不佳,企业亏损严重。如在晶硅电池方面,上游硅料除了几家万吨级的企业,有8成的小型企业停产,下游组件企业停产4成;薄膜电池企业虽未受欧美双反影响,但国际市场萎缩,也大多停产。
据江西省科技厅介绍,目前,光伏产业发展无序,产能过剩的现象严重。江西光伏产业产量居前的五大龙头企业整体发展均不理想,前三季度合计完成产值仅为去年同期的82.9%,利润和出口同比下滑了四成左右。
河北省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引发量价齐跌。2012年上半年河北省出口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电池板9.24亿美元,同比下跌25%。而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产品价格较2011年初下跌44%至71%。
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国内的光伏行业开始出现普遍性亏损,国内的光伏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河北工业经济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河北光伏产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下降。其中,英利、晶龙两大集团1至9月主营业务收入188.5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减少150亿元,同比负增长22.66%;利润总额同比减少50亿元,由去年同期盈利21.38亿元下滑为亏损16.26亿元。
由于过去四个季度连续亏损,光伏巨头英利集团在今年依旧很难摆脱亏损的局面。不过,在英利集团首席财务官李宗炜看来,公司的财务状况从今年四季度开始变好,明年上半年能够实现扭亏。因为英利正在逐渐摆脱过度依赖欧洲市场,三季度德国市场的比重下降到了40%左右,而中国市场的比重上升到了30%多。同时,随着发电成本的逐步下降,海外新兴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李宗炜表示,“光伏行业过去5个季度一直在水下生存,要想一下子露出水面难度很大。但明年英利应该能够做到浮上水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