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雅克:中国未来挑战就是保持凝聚力(2)

马丁•雅克:中国未来挑战就是保持凝聚力(2)

改变经济与政治格局

《21世纪》:世界经济体系也会随之变化吧?

马丁:关于世界经济体系将有何变化的讨论一直很热烈。有观点认为,由于现存的这个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将继续存在下去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个永久性特征。我想明确地说,这种观点无法令人信服,我认为我们将迎来的是恰恰相反的图景。因为现存的国际机制,比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面临极大的改革压力,同时它们也将会极强地反抗这种压力,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种反抗是经常性的。

此外,一些新兴的机制也会开始行使一部分原来属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我在演讲中提到过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所扮演的角色,它们已经在实际上行使了世界银行的一些职能。实际上,在2009年和2010年它们发挥的作用比世界银行还要大,有人甚至提出了“金砖国家银行”的构想。

所以,我认为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有改革的压力和现存机制的反抗之间的较量,也会有新的世界性或区域性机制逐渐开始替代旧的机制发挥功能。对美国主导的现存体系的冲击,不会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不会只是从美国向中国的权力转移,而将会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冲击。一旦美元像1931年黄金丧失“金本位”地位那样丧失其现有的地位,就会出现一个双重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元与人民币的抗衡,第二阶段是美元被人民币取代而退出国际经济体系。

《21世纪》:您的这个判断会不会过于乐观?现在中国的学者似乎更为现实,他们将中国发展的比较目标锁定在拉美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更多谈论中国今后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您怎么看中国朋友的这种担忧?

马丁:我认为中国已经开始对世界施加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虽然中国在很多方面都还没有达到能施加这类影响的水平,比如中国经济仍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发展,但它确实已经开始在深远地影响着世界。无论在哪个大洲,你都会发现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未来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必须重新调整自己与中国的关系。因为中国是如此庞大,且发展得如此迅猛——这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我们以前还从未见过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能以每年10%的增速发展。最接近的一个例子,是美国自南北战争起到1940年之间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不过你别忘了,美国的人口数量一直远小于中国,而且即使在那个发展劲头最强的阶段,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从来没有超过每年3.5%。因此,我们应当明白一个重要的事实:中国不仅在重塑自身,也在持续地重塑世界,这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但是不管怎样,未来中国都将统治更大部分的世界,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还要大。我想再补充一点,一些东亚国家错误地认为这一转变是明日的议程,但总有一天这些国家会发现,这一转变其实在当前已经开始产生影响。对于中国来说,这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至于中国会不会重蹈拉丁美洲国家覆辙,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这有赖于中国的领导者下一步如何继续推进国家变革。

《21世纪》:让我们再来谈谈中国的崛起所引起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如果将未来中国的崛起视作是一个既成事实的话,您对中国的“邻居们”(尤其是那些为此而感到焦躁不安的)有何建议呢,比如说印度。

马丁: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但我认为印度对中国的崛起是抱有抗拒心态的,其主要原因是政治方面,而且我认为是非常具体的,也就是1962年发生的那场中印边界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印度被中国打败。我想对印度说,你们应当解决边界纷争,因为如果不解决与中国的冲突,就一直会陷在那段历史中,从而无法制定出一个清晰的对华关系战略。我对印度的建议是:中国是你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规模是你们的四倍,因此你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你应当建立和发展明确的印中关系。更重要的是,如果您想学习如何发展,你能获取最多重要经验教训的地方是中国,而非美国!

《21世纪》:澳大利亚呢,他们刚刚发布了一份名为《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书中表示“任何旨在限制中国崛起的政策都不会奏效”。

马丁: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它离美国和英国非常遥远,但它的思维模式是西方式的。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比美国对澳大利亚重要得多。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澳大利亚已经进入了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围。因此,现在澳大利亚成为了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国家:一方面,他们认为“我们是西方国家”,“我们有着西方的思维模式”,“我们拥有西方的历史”,“我们使用西方的武器”等等;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前景正愈发紧密地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澳大利亚不应一边坚持“我们是西方”,一边声称“中国对我们的经济很重要”。澳大利亚必须进一步想清楚自己是谁,以及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在即将到来的“中国时代”中,澳大利亚将是西方国家中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先锋。

未来挑战是保持凝聚力

《21世纪》:为确保未来可持续的发展,中国要不要加快改革的进程,并将西方的制度作为范本,这是很多中国人都在问您的问题,一些西方的观察家也就这个问题跟您有过争论。中国东部地区的富裕人群现在渴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您怎么看待这种渴望?

马丁:中国政府为什么在有些方面的改革步伐不快?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是基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系统;另一方面,较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并不仅是自1949年来如此。近三十年来在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是人类历史上经济领域内最不同凡响的转变。当然原因很多,但很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中国政府。你所描述的东部地区的一些情况也许是对的,他们有能力施加压力,作为一个特定的利益团体,也有自己具体的关注点。对我来说,很难判断他们究竟是对还是错,也许有对的地方,也有错的地方。政府的职责是从全局出发,而利益团体倾向于只为自己考虑。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