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敏:中国式治理的世界秩序意义

陈志敏:中国式治理的世界秩序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治理道路:负责任的国家治理和伙伴型的全球治理。

负责任的国家治理首先要求把本国的事情做好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但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契机,中国人民终于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对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全面改革,此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与此同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势,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在2010年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发展导向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核心治理目标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并通过国内发展,为全球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负责任的国家治理还强调防止内外政策向外输出负外部性

在内部政策的决策中,中国一贯强调统筹内外两个大局,实现内部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有机协调。中国强调共赢发展,在制定本国发展规划时尽量避免国内发展带来负面对外影响。在本国发展无法避免产生负外部性的情形下,如随着经济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也能在国内凝聚共识,采取积极主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设定目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一方面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生产国。在国内治理的依托下,中国在2014年11月做出了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然后下降的承诺,为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峰会达成全球协议奠定了基础。

中国始终坚持国际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

为推进伙伴型的全球治理,中国着力发挥了四方面的全球治理伙伴角色:全球合作治理的伙伴、全球增量治理的伙伴、区域合作治理的伙伴、全球治理改革的伙伴。中国始终坚持国际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国家集团的伙伴关系建设,并与部分国家建立了更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出现了飞跃,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本供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方面,中国都在不断提高资金、人力和智力资源的贡献力度,为全球治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量资源。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在2013年10月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周边外交为主题的中央工作会议,将周边外交提升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推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以实现区域各国的共赢发展,营造和平与繁荣的地区秩序。此外,中国也正在成为关键的全球治理改革伙伴。中国是现有国际体制的受惠者,其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得益于国际多边组织提供的发展援助和规则环境。中国无意推动对现有全球治理机制的根本性变革,而希望改革其中不合理的成分。目前国际制度存在许多公认的弊病,需要改革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众多国家的支持便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伙伴型的全球治理反对等级制的霸权治理和霸权秩序,特别是这种治理和秩序中的非正义性。在伙伴型治理秩序中,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更加多元,各种国际行为体均能发挥其治理作用,有利于确立更为平等和有代表性的决策机制,形成包容性的普遍规则。此外,伙伴型治理也不是结盟型治理和基于结盟的均势型治理。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现存世界中的双边和多边安全同盟要么服务于核心大国主导世界的企图,要么具有产生安全困境的负秩序效应。而中国坚持实践并倡导不结盟的伙伴型治理,力图以新的合作安全观念以及伙伴关系的发展来实现本国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共同促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