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根化社会危机源自城镇化?

中国无根化社会危机源自城镇化?

如今,中国社会、中国人,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单个人,正处在“无根化”中……

我们知道,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还起到稳定植物的作用。根深才能叶茂,没有根的植物难以久存。而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也有“根”,即便看不见摸不着,其作用也是巨大的,可如今,中国社会、中国人,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单个人,正处在“无根化”中……

“无根化”的身体

中国“无根化社会”与城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时下,城镇化如火如荼,飞奔前进,中国进城农民工,正经历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占据了外出农民工的大部分,约一亿人,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其实进城务工后,大部分也生活在城市,反而是乡村回去的少了。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是比较尴尬的,他们在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上,更接近城市居民,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基本算是削平了乡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信息鸿沟,让他们处在了一个同一个起跑线上。

最典型的是,有些新生代们在追求社会潮流方面,不遗余力,不惜血本,他们能够娴熟地利用互联网,爱网购,爱使用网络热词和流行语,甚至用几个月的工资买个苹果手机……

但,他们的户口在农村,家在农村,难以突破横亘在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藩篱。其中,最有杀伤力的是,付出很多却收入低廉。与之相对应的是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辛苦一天的收入或许都不够看一场电影或吃一次西餐的开支。

更不用说让城市居民都难以企及的高房价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辛苦一年的纯收入可能都难以买得起一平米的房子,即便在二线、三线城市的房价也是农民工望尘莫及的,月工资普遍在两三千,除去开支也就剩个一两千,极少数能够达到三四千,即便每月剩个两三千,在动辄每平米七八千甚至上万的城市里,一样杯水车薪。

据调查,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新生代们愿意回乡村。留在城市里是他们的梦想,“宁愿城市里的一张床,不要农村的一间房”,他们的意愿是坚定的,可现实是残酷的,真正能够在城市里长久生存下去的寥寥无几,也就是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注定难以留在城市,这几乎是难以改变的宿命。

他们夹在城市与乡村,游走在繁华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之间,焦虑、犹疑、彷徨,偌大个中国,竟然没有留身之处。在户籍身份上,他们被称之为“农民工”可实际上,新生代们在生活方面和城市人并无多大差别,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是城市人了,但并没有融入城市,也没被城市接纳,他们是“夹缝的一代”,是“夹缝人”,是“第三种人”。

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曾几何时,读大学被誉为“鱼跃龙门”,意味着命运的改变,而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理想的工作愈来愈难找。

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大,农村的孩子能考入理想的大学,已实属不易,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讲,能够供完一个大学生不欠债,就算不错了。

很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他们读书花掉了家里的积蓄,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凭借,没法拼爹、拼关系,只能靠自己。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他们比进程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们更没有理由回去,他们留在城市里的意愿更为坚定。

于是,大学生“蚁族”诞生了,他们中只有少部分能够顺利地找到好工作,并能够在城市里立足,其余的只能寄居在城市的边缘,吃着泡面,挤着公交车,几个人合租在低矮的狭小空间里,苦苦地煎熬着、等待着……

大学生的工资并不比农民工多多少,他们也面临着高生活成本和高房价,还有种种限制,他们也属于“第三种人”,在城市里漂着,漂来漂去,除了有理想,几乎一无所有。

他们是“无根一族”,他们想在城市里扎根,可活生生的现实卡住了他们的梦想,一切都处在一种不确定性中,他们不知道何处才是他们栖息的家园。

“无根化”的情感

倘若说,城镇化导致的社会流动,造就了“无根一族”,那么,情感的“无根化”几乎是每个群体都面临的问题。

据2012年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新世纪(002280)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相对较淡薄,这导致了他们婚姻稳定性下降,使得一些由生活琐事引发的“婚姻死亡”现象越来越多,目前,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从年龄结构看,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

引人注意的是,情感的“无根化”呈现两极分化,出现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在城市,众所周知,这几年剩男剩女不断增加,结婚年龄普遍推迟。

虽然,剩男剩女们往往条件比较优秀,他们对婚姻的质量要求也更高,一般不会轻易凑合,“宁缺毋滥”,在喧嚣的城市里,寻找着另一半。

这几年,电视相亲大热、网站大火以及种类繁多的现场相亲会等,各种形态的媒体上,城市里的很多角落里,人们都在相亲。

可以说,我们处在了一个全民相亲的时代,十几岁到七八十岁,都在忙着相亲,尤其是现代通讯工具的发达,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来极大便利。

纵使如此,不得不说,频繁的相亲反而让现代人更寂寞,更孤单,媒体经常报道,富豪海选相亲,美女应者云集。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渴望纯粹的爱情,这又不是有钱就能够买到的。人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真的爱情,却又充满狐疑。

不断攀升的离婚率,让很多人失去了对爱情、对婚姻的信仰。这个社会信任不断解体的时代,几乎没有人愿意足够信任另一个人,据报道,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上升,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2009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但有196万多对夫妇离婚。

婚姻正在脱离“必需品”的趋势,正如围城一样,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婚姻的稳定相逐年下跌,而离婚的成本又是很低的,尤其是80后成为结婚的主流以后,稍有不和就可离婚,甚或“闪婚”、“闪离”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当一些人过够了围城生活,想出来,以及另外一些人凭借优越的条件“挑肥拣瘦”时,还有一些人正为结婚的门槛儿奋斗。

这一群体中的很多人往往自称“屌丝”,又穷又挫,和“高富帅”相比简直就是完败,所以他们在婚姻市场上很不受欢迎,外表长的不怎么样,物质方面又极其匮乏。

这群人买不起房子,连工作可能都不怎么体面,他们很难会受到爱情女神的眷顾,在社会的角落里暗自神伤,灵魂四处漂泊,他们渴望爱情,渴望婚姻。

可见,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人感情“无根”。情感的“无根化”也正是这个社会的特征。一个人情感没有归宿,没有依托,精神上容易陷入困顿,容易陷入焦虑之中,心理上容易失衡。

“无根化”的心灵

伴随社会信任的解体和价值体系的式微,在丰裕的物质面前,反而迷失了。中国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在时不我待地追逐着,不管是被迫或心甘情愿,他们急躁、焦躁、暴躁,为了一个小事都能大打出手。少有人在乎自己的心灵需要。

心灵,这个正在远去和模糊的背影,在这个社会异常显得孤苦和无奈。看看大街上的中国人,大都来去匆匆,你追我赶,鲜有人驻足慰藉下自己的心灵。

迫于生活逼仄的现实,很多中国人为衣食住行奔劳,就像一个焦虑的陀螺一样,旋转个不停。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化了,吃饭、睡觉、工作,如此循环往复,连休息的时间都匮乏。也或许,很多人被固化的生活模式所俘获,纯粹依靠生活的惯性,维系生活。

心为物所役,而今尤甚。很多人活着的幸福感,源于对物质的大量占有,尽管已经衣食无忧,还在奔忙,企图占有更多,并欣然享受,物质占有过程中所带来的满足感,以及所附带的名利。自己的精神世界,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倍受冷落,蜷缩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丧失了心灵,只顾追逐物质的社会,往往会走向一种堕落。

其实,最典型的就是,食品安全,中国人已经达到了“易粪相食”的地步了。三聚氰胺事件让众多无辜的婴儿都惨遭毒害,毒大米、地沟油、毒胶囊、塑化剂……食品安全领域近乎全线溃败,底线屡屡失守。而这底线失守的背后,是社会评价体系的单向度扭曲。

一切以占有物质利益为目的,不择手段,没有相对纯净的心灵,人性的丑,必然不受约束,犹如脱缰的野兽,肆意祸害。丑闻层出不穷,昭示着一个心灵无根化的社会。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