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美丽中国

核心提示:关于生态文明有两种思路。第一,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理性,沿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展开,生态文明是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的发展形态。第二,生态文明是一种工具理性,沿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展开,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体系。

“美丽中国”的蓝图跃然纸上。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时下“美丽中国”一词成为一个热词。对于“美丽中国”,我想可以这样去描绘:一要有美丽的心灵,要改造我们的价值观;二要有相对美妙一点的生产结构,即是说废弃物少、资源利用率高;三要有一个清洁优美的环境。

在此,我主要通过两部分的内容谈点相关体会与认识:一是生态文明理论认识;二是环保形势和举措。

生态文明理论认识

(一)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对生态文明进行解读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对生态文明一词出现了不同角度的理解。我认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可以沿着两种思路来展开:第一种,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理性。它是沿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来展开,把生态文明看作是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級別的发展形态。在生态文明概念下,人类社会摆脱了贫困、污染等不利现象的困扰,开始迈向自由王国。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一种比较抽象和长远的价值追求,承载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第二种,生态文明是一种工具理性。它是沿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思路来展开,认为我们国家治理的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物质文明主要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精神文明主要引导人们內心世界的健康发展;政治文明主要促进建立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侧重于指向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就以物质(经济)、精神(文化)、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等为维度,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被作为一种当前可实际应用的治国手段来看待的。

以上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一个是价值理性,一个是工具理性,二者处在不同层面上,性质是不同的。那么,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最高文件,其所使用的“生态文明”是在哪个层面上呢?我认为,应该是在第二种思路上来使用这个概念的,即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手段来看待。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采取平等、节约、理性、民主、科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然界。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到底有什么意义?换言之,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背景是什么?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是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客观性,当时不得已而为之,可是这种发展模式难以长期沿用。如果我们不搞生态文明建设,一味只搞经济建设,不知中国还能够走多远呢?具体地讲: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短期发展不难,难就难在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我国由于长期经济落后,因此对经济发展的追求非常强烈,渴求以此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资源不足、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能力弱。由此给我们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就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丢掉经济发展来搞生态建设,不行;一味地损害环境去发展经济,也不行。因此只有一条路,就是追求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靠资本投入,包括资源环境方面的投入占到60%以上,其中依靠劳动,特别是依靠智力劳动赚钱的份额比较小。我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贡献达到60%、70%。我国现在这种发展方式呈现的是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特征。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可是我国的发展质量却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这种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现在给我国带来的问题特别多。这也就是我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为此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即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可谓是异曲同工,一方面是对我国长期发展方式的矫正;另一方面是对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回归。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美国、欧盟虽遭受金融危机,可是他们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投入很大。比如说美国,一方面开发页岩气作为替代能源,实现能源自给,改变了自身的发展方式;另外一方面走新的产业发展道路。日本现在用于绿色开发投资的资金是世界上最大的,尽管它欠帐很多。日本在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方面重新又占据了世界前沿。这就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一个格局。

在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一个重要话题的大趋势下,如果我国不走生态文明建设,不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必将会失去未来的竞争力。

(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将生态文明的要求纳入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国家最终的决策里面,形成一个总体布局,才会根本改变我国的发展方式。我国过去在环保问题上花了不少钱,也做了不少事。为什么资源生态趋势总是扭转不了呢?一个深刻的原因在于当时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没有纳入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中,也可以看到国家治国理念中环境问题地位的演变过程。80年代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赋予环境保护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地位,但还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二者还是分隔状态。到了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使环境保护理念进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之中,开始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分别决策、分别处置的隔阂状态,但环境保护还远远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足以深刻地影响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生活行为。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的思想作为对一种文明形态的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实际上对以往的治国理念有实质性提升,境界更高,产生效果也将更加久远。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国家执政的准则时,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家政策就会逐步得到纠正,而符合之的政策将不断出台,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该说,从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各种治国理念是依次继承和逐步提升的。

第二,把握好“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关系,即是“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关系。会不会因为过多强调生态文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妨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约束,但是不能说受到妨碍。正如交通法规对行人和汽车有严格的约束。人、车为什么不能随便跑?就是因为人多、车多。同样,经济越发达,也越需要规范和规则予以约束。约束是积极的压力,会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换代。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经济能力,经济体系具有适应外在因素的能力。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造运动。没有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怎么可以说美丽中国?!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做好四件事情: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主要是搞好国土规划。第二,节约利用资源,主要针对生产过程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就转变在此,就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加强资源和生态的环境保护,就是要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诸如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等等。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又一个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第四,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性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等于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主要是讲对生态系统进行建设性的工作,比如说恢复植被,搞好整治等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落在“文明”二字上,就是在生态建设中要依托法治、科学、人文关怀等,要有一套制度体系去科学管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