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大发展、中国还将持续大发展,这本身就是世界大势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而这又必将成为我们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至更长时间,获得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立足点。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闭幕。这次大会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路线,顺利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新老班子平稳交接,十三亿中国人为此高兴和自豪。
在11月中旬的国际金融论坛2012年全球年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党的十八大是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关系中国今后十年顺利发展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他指出,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在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的总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也就是说,十八大给我们一个最鲜明的提示就是,今后十年,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崛起发展之路,并且努力开辟一个以进一大步地从量和质两方面(尤其是从质的方面)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为中心,五大方面建设并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历史阶段。
以“两重性”的观点
认识中国、认识世界
《瞭望》:21世纪整个头20年,是中国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现在,20年时间已过去一多半,当今世界出现了复杂深刻变化,应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郑必坚:中国更大地发展了,同时,情况也更加复杂了;世界更大地发展了,同时,情况也更加复杂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要以“两重性”的观点观察中国和世界。
大体而言,“两重性”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即互为补充的“两重性”。这里又有不同情况。比如说,今后十年或更长时间,中国人不能不面对的一项“双重使命”,就是既要通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和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促进社会公正、走共同富裕道路。这里的特殊复杂性就在于:解放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和效率,包括极大地鼓励创新和鼓励创业,这同促进社会公正、走共同富裕道路,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上又可能不尽一致甚至发生某些矛盾;二者在长远发展上是统一的,但在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上又可能不尽一致甚至发生某些矛盾。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在尽可能妥善处理当前问题的同时,把人们引导到理解问题的两重性和过程的长期性上来,做到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而不要企图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并且避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片面性。
再比如说,今后十年或更长时间,中国人不能不面对的又一项双重使命,就是既要继续完成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传统工业化,又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赶上从21世纪70年代开始并且至今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技术新的伟大革命的时代潮流。这里的特殊复杂性就在于: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会长期面对双重的历史性挑战。一是面对资本主义由18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中叶这二百多年间,所实现的以机器大工业和电气化为特征的产业发展的挑战;二是面对资本主义由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而至今方兴未艾的,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样的“双重使命”,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复制旧发展方式下“钢铁文明”、“机械文明”那样水准的生产力,更不应一股劲地重复发展旧发展方式下那种任由资本、技术排挤劳动和破坏环境的道路,而要把在资本、技术、劳动更好结合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活力之解放,提升到能够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充分就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水准和境界。
第二种情况是相互矛盾又可以相互转化的“两重性”。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互相矛盾又可以相互转化的“两重性”关系。这就是说,我们在看到“机遇前所未有”的同时,不能不估量到“挑战也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又看到挑战和机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历史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远的不说,试看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几乎每一次战略突破,都同把重大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密切相关。比如说,成功应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使中国从此成为东亚经济引擎。比如说,2001年世纪之交打破困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开始全面进入世界市场体系。比如说,成功应对美国“9·11”事件,中美之间开始构建新的战略利益汇合点。比如说,2008年台海关系转危为安,使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又比如说,2008年以来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开始进入国际体系和世界经济的核心部位。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危机确确实实蕴含机遇。在一定条件下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这也是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
总而言之,世界范围内,充满了矛盾、冲突,充满了“两重性”。但我们同时又看到,当代世界大局,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世界大局,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不同于冷战时期。
一句话,总态势、总趋势仍将向好。
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
世界大势的十点估计
《瞭望》:具体来看,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总态势和总趋势呢?
郑必坚:对此我有基本的估量。这些估量我曾不止一次讲过,并且至今仍然坚持:
第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第二,大国关系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和竞争更加明显。20国集团峰会表明了各大国必须在合作中求发展,又在竞争中谋优势。
第三,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大国整体和平崛起的势头日益显著,今后十年是其发展和崛起的关键时期。
第四,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世界范围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大变革,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日益展露其锋芒。
第五,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未根本消除,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因素,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气候、资源、粮食、金融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第六,各大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动,由此又将决定各自相对地位的进一步变化。
第七,各种形式的剧烈动荡或者地缘政治冲突,以至传统形式的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人们对此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八,无论世界变局怎样变化,人类仍将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处在主权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九,从大国动向来看,归根到底,无非三种作为:一是继续冷战思维,二是发动局部热战,三是谋求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构建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对于前两种作为,我们第一反对、第二不怕,那一套没有前途。中国主张的是第三种,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努力搞好自身力量建设包括国防建设的基础上,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全方位地与世界一切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利益汇合点”,构建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这里所说的“全方位”,即是说,包括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欧洲,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中国与非洲,中国与拉美,等等,而决不是排他性的。
第十,纵观天下大势,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仍然存在机遇和挑战相交织而机遇大于挑战的根本走向,在大国关系的新一轮调整中,中国继续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和平崛起发展,仍然充满信心,而绝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就轻易动摇。
新的战略机遇期和中国的发展
《瞭望》: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构成了新的战略布局。围绕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应如何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郑必坚: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也就是说,能否在今后十年抓住机遇,并且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实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关键取决于我们在世界和中国发生新的大变动形势下的认识和作为。
根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这些年来的成功实践经验,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估量战略机遇期,当然要从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但同时又应当充分估计到,一个将持续影响世界大势的愈益重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深刻影响国际经济、政治战略格局之此长彼消、此升彼降方面,中国的分量在加重,并且会越来越重。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或更长时间,尽管来自国际国内的压力和挑战层出不穷,尽管我们面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依然众多,但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大发展、中国还将持续大发展这一条,本身就是世界大势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而这又必将成为我们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至更长时间,获得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立足点。
展望前景,可以确信,一个富强、民主、繁荣、稳定的中国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机遇,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