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生态与文化自觉
在整个生物圈内,各种生物大类和每一生物个体都在不同层次上各具遗传特性,人类各个民族、家族乃至个体也都从各个层面上有着自己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性格和特色。类似地,每一种文化也以其独特和鲜明的自性而丰富着整个文化生态圈,使之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多样,才能保证强劲持久的生命力;单一,则兆示着后继之忧,有衰微乃至灭绝的危险。置身于多种文化的共存之中,每种文化独一无二的自性,都值得为这种文化所“化”(养育、教化)之人去珍视和守护,这是文化自我的记忆延续和生命扩展的需要。对于每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自性的保存,又都是在维护人类文明圈的多元生态和良性循环。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健康演进的表现,民族特色、文化形态和个体偏好的多样性,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健康演进的表征。生物世界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着生存繁衍的根本需要,生物依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种互动关系,积极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形成既竞争又互补、既对立又统一的生物巨链。人类社会、文化生态具有类似的竞争性与依存性关系,但其优化状态却表现为“和而不同”,在和谐共存的场域中使自身特性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而贡献于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存在巨流。
置身于全球化浪潮之中,面临着人类共同的文化大转型,不同的文化怎样在确立文化自主地位的基础之上,多元共存、平等交流,形成一个和谐共融的世界,这是费孝通晚年思考的大问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文化需要通过自我认识与理解来实现自我肯定,文化间关系则强调相互肯定、彼此尊重,平等交流、真诚相待,并对“和而不同”的人类文明和谐前景抱有深切期望。
自我认知和自我确立是文化自觉的重要方面,其实质正是对文化自性的自觉。自性作为文化基因确有其相对稳定性,但不能离开人的文化自觉对它进行记忆串连与阐释黏合的再赋义、再强化和再生成。文化自觉就是对于由文化基因所引导的文明历程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记忆,尤其体现为这种反复地自我提示和自我确认的过程。自性与自觉之间,是一种彼此塑造和焊接的关系:强劲的自性,必然拥有高度的自觉意识与行为;自觉地自我认识和自我确立,又将在新的意义上使自性的一以贯之的统一性得到维护和壮大。
当今中国在理论上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拿出一套以中国人生存经验与中国文化自性为基础的,能够说明在这片土地之上的民族生活——文化共同体之自我定位的整体性论述,它包括历史叙事、现实应对与未来构想。这就要求在全球视域与人类共存的前提之下,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生命的壮大,必须有高度的自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