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化强国密码:为什么是莫言

寻找文化强国密码:为什么是莫言

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总有一些坐标振奋人心。它们,或以文学作品惊艳世界,或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或用创新应用震撼网络,或借国际合作扬帆西渡,或将网游与文化精彩融合。它们的轨迹,折射出文化体制10年改革的累累硕果,也点映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未来走势。

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时代中国的前行,需要文化引擎的动力;文化强国的建设,难离成功个案的突破。本版今起推出“为什么是·寻找文化强国密码”系列,通过解码个案,观照文化生产力待解的结节,勾勒文化中国发展的图景。——编者  

独特主因:中国式幽默独具魅力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不到两个月,他便迅速以傲人的2150万元版税占领了2012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榜眼位置。不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尺如何惹人争议,但是它的经济乘数效应却毋庸置疑,而且不分国界。

莫言《生死疲劳》等3部作品瑞典版本的拥有者——鹤出版社凭借诺奖东风,彻底摆脱了财政窘境。现任总裁斯图勒布庸·古斯塔夫松高兴地说:“我们已经聘用了一家公司负责市场运营和销售,莫言的3个瑞典版作品重印量都在万本以上。”对比获奖之前的千册印数,只能慨叹世界变化太快。无怪乎已经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莫言,仍被瑞典媒体扣上了“一夕成名”的帽子。

机会不会青睐无准备的人,“一夕成名”的背后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章回体的叙述方式、地方戏曲,“那些神话和现实中的东方元素,恰成了瑞典人最喜欢的地方。”《生死疲劳》瑞典版本的译者陈安娜说道。

“莫言就是莫言。”西方文学界一直认为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福克纳的影响,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却不认同,“莫言作品具有中国式的幽默,他有时不太会解释自己的美学。公平点说他的聊斋文化背景更强大。”

马悦然的观点来自于切身体会,在他第一次阅读《30年前的一次长跑大赛》时,大笑不止,“我从来没读过那么有幽默感的作品”。

电影载体:靠电影提高文学知名度

文学与电影,魂体相应。但是,相较于文字的转化难度,镜头语言显然有着更矫捷的身手,在不同文化间穿门过户。“莫言作品中在英语世界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红高粱》,这当然和电影的大获成功是密不可分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国问题专家骆思典介绍。

1988年,电影《红高粱》惊艳了整个世界,连带将莫言和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一起捎出了国门。《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日译本和瑞典文译本逐渐上市,成为莫言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作品。译者和出版商看中的是电影带火的图书市场。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家族》,被美国权威文学评论杂志《今日世界文学》评为该年度最佳外文小说。

不仅如此,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都是因为电影的周游列国而被国外读者熟识,进而催发了读者阅读原著的兴趣。

根据骆思典的观察,如果不是出于一定的机缘,或者对中国文化抱有特殊兴趣,主动阅读中国小说的英语读者并不太多。而当地的出版社,比如出过莫言小说英文版的出版公司企鹅、铁锚、Vintage International等,旗下译自各国的作品数不胜数,在营销上也不会特别为某国文学量身打造。

因此,“中国作家的作品走向世界,看来还是应当先靠电影等其他渠道提高知名度,而不能单纯指望出版商的推广。”骆思典这样总结中国文学出口的诀窍。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