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运作模式下的德国智库:对区域规划影响较大
首页> 案例> 正文

市场化运作模式下的德国智库:对区域规划影响较大

核心提示:德国智库除几个知名智库集中分布在柏林外,大多分布在慕尼黑、北威州、莱茵河沿线、莱茵——美茵——内卡地区和汉堡——基尔轴线等全德各地,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域规划的影响较大。

不同的学者从公共治理、经济学、历史研究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智库的内涵认知也不相同。智库即智囊机构、智囊团,也称“思想库”,是指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主要为决策者处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问题出谋划策的研究机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理论、策略和方案。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中,智库的作用越来越大,被称为继新闻、立法、政府之后的“第四部门”或“第五种权力”。智库是知识、智慧和思想的一个集散场所,最重要的是要产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追求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是智库的第一要务,否则也难以成为一流智库。

德国智库排名世界第5位

在欧洲,德国的智库属于后来者居上。冷战结束后,德国智库呈现稳定、快速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远远高于德国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在现代德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咨询机构,产业高度集中并实现了跨国经营。据《2010年全球智库排名》,在全球智库分布中,德国以191家智库排名世界第5位。

德国智库分类

德国智库按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即公营智库、私营智库和党派智库。德国最大的公营智库集团是德国莱布尼茨学会,最大的私营智库是贝塔斯曼基金会。党派智库一般以基金会的名义存在。在法律形式上与政党毫无瓜葛,但事实上与某一政党的立场一致并为该政党从事宣传和政策研究活动。有两方面标准可明显区别德国智库的性质,一是独立性,独立性可分为完全独立类和利益相关类;二是资金来源,可分为国家、州公共资金类和私人筹款类。

德国智库按研究领域划分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决策的咨询机构;第二类是兼有投资功能的咨询机构。它们属于集团性的咨询机构,常常以协会或科技部门为后盾,为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活动,也向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资金,扮演投资人角色;第三类是以技术转让为主的咨询机构。它们把科研部门和大学院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而有效地向企业推广,促进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第四类是纯盈利性咨询机构。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研究产品促销,预测市场发展,探索新技术发展方向,协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等。

德国智库的特点

第一,德国智库根据市场化模式运作,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德国智库紧紧依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智库的发展大大快于经济的增长。市场化的运作仅仅是使智库维持日常工作的手段,而不是获取盈利的手段。

第二,德国智库通过辅助决策来实现自身服务社会的宗旨和目标。政府在进行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会向智库进行咨询。一般是智库先提建议,然后是媒体讨论和国会听证,最后由政府采纳实施;或者政府出资购买智库的研究报告,并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其政府职能。

德国智库除了几个大的知名智库集中分布在柏林外,大多分布在慕尼黑、北威州、莱茵河沿线、莱茵——美茵——内卡地区和汉堡——基尔轴线等全德各地,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域规划的影响较大。

第三,德国智库十分重视人才质量,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很严格,既重视专业学历,又重视资历和经验。一般来说,只有拥有某专业的专家资格,才有条件加入咨询组织。

第四,德国智库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1954年成立的德国咨询协会,目前会员单位已有500个,有6400个专业咨询人员。该协会帮助会员单位改善智库的经济环境,定期出版刊物、资料,宣传推介智库,同时为会员单位提供咨询经验和信息方面的交流服务,培训智库研究人员,帮助会员单位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有时还帮助会员单位开发市场、寻找客户等。

第五,对研究机构及评价管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评价管理主要体现在莱布尼茨协会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方面。按照德国《基本法》第91条B款的规定,若所有资金来源于国家的研究机构,必须受到组织的评估和监督,必须加入莱布尼茨协会,因此德国的研究机构特别是国家级别和州级别的研究机构基本都是莱布尼茨协会成员。

德国评价优秀智库的要素

优秀智库必须掌握三个“R”:缜密(rigor)、实用(relevance)、可靠(reliabilty),用研究成果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应对“四个更多”:更多问题、更多行为体、更多竞争、更多冲突。

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迪尔克·梅斯纳指出,一个严肃、可信的智库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出众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利益组织保持距离,保证所提建议尽可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与决策者保持联系,以获取切合实际的信息;开展国际合作,以恰当地处理全球化挑战。

德国智库运行机制

——智库人员配置与管理机制。人才是决定智库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选拔、配备、使用、考核、培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了智库的竞争力和成就。

(1)人才的多样性,开放竞争的选拔机制。德国智库非常重视人才的质量,智库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很严格,一般来说,只有拥有某专业的专家资格,才有条件加入智库组织。智库在录用新的研究人员时,要组织专家进行集体评定,既注意其专业学历,又重视其资历和经验。

德国智库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开放竞争的,一般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吸纳贤才,“以才取人”。智库人才选拔的渠道是:一些名牌大学刚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企业界的精英;政府卸任官员;其他著名的智库人才。

智库人才选拔录用主要看重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主要选拔那些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T型人才”。智库选拔人才还注重多样性,即学科背景、学历、年龄结构、政治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等等,这种多样性增强了智库研究的客观性和创造性。

德国智库研究人员的身份明确清晰,很少有离职研究人员到政府任职,从总体上看,通过智库和政府之间的人员交流达到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并不普遍存在,这与美国智库的“旋转门”制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单位: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外智库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负责人王佩亨,课题组组长李国强,课题组成员李兰、陈国堂、王莉洁、田琳琳、宋佾珈、刘燕玲,执笔李国强、王伟)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