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研究:主流社会的局外人(2)

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研究:主流社会的局外人(2)

参考文献:

爱丁顿,2009,《休闲:一种转变的力量》,陈彼得、李一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波兰尼,2007,《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蔡禾、李超海、冯建华,2009,《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载《社会学研究》第1期。

蔡禾、刘林平、万向东,2009,《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蔡禾、王进,2007,《“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载《社会学研究》第6期。

陈峰,2011,《罢工潮与工人集体权利的建构》,载《二十一世纪》(香港)第2期。

迪尔凯姆,2008,《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国家统计局,201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李景治、熊光清,2007,《中国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分析》,载《文史哲》第4期。

李培林、李炜,2007,《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载《社会学研究》第3期。

李强,2001,《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载《社会学研究》第4期。

李强,2004,《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建洲,2011,《农民工的抗争行动及其对阶级形成的意义——一个类型学的分析》,载《青年研究》第1期。

刘林平、郑广怀、孙中伟,2011,《劳动权益与精神健康:基于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外来工的问卷调查》,载《社会学研究》第4期。

马歇尔,2007,《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载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43页。

钱文荣、黄祖辉,2007,《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载《工人日报》6月21日。

任焰、潘毅,2006,《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与抗争的另类空间》,载《开放时代》第3期。

沈原,2006,《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载《社会学研究》第2期。

沈原,2007,《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苏黛瑞,2009,《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单丽卿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田丰,2010,《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载《社会学研究》第2期。

汪仕凯,2010,《生产政治理论及其争论——企业管理权力与工人权利研究综述》,载《开放时代》第5期。

王春光,2006,《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载《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绍光,1995,《私人时间与政治:中国城市闲暇模式的变化》,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夏季卷。

王小章,2009,《走向承认——浙江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闻翔、周潇,2007,《西方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一个批判性的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熊易寒,2010,《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熊易寒,2011,《命运的政治学》,载《开放时代》第10期。

熊易寒,2012a,《半城市化对中国乡村民主的挑战》,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熊易寒,2012b,《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载《文化纵横》第1期。

徐勇、徐增阳,2003,《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增阳、黄辉祥,2002,《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载《战略与管理》第6期。

叶榆,2011,《新生代农民工,“无根的一代”?》, 载《南方周末》6月2日。

于建嵘,2007,《法国骚乱提示中国未雨绸缪》,载《南方周末》4月24日。

张文宏、雷开春,2008,《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载《社会学研究》第5期。

张卓妮、吴晓刚,2010,《农村劳动力迁移与中国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地区差异:来自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证据》,载《人口与发展》第1期。

赵树凯,1998,《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郑广怀,2010,《劳工权益与安抚型国家——以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为例》,载《开放时代》第5期。

周军,2011,《上海市统计局:沪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17。5平方米》,载《新民晚报》3月5日。

周潇,2007,《关系霸权:建筑工地的控制与反抗》,载《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Burawoy,Michael,1985,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Factory Regimes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London:Verso

Chan,Chris King-Chi,2012,“Class or Citizenship?Debating Workplace Conflict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42(2),pp.308-327。

Chan,Kam Wing,2010,“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There is No Future as a Laborer;Returning to the Village has no Mea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July,pp.1-19。

Chan,Kam-wing,1994,Cities with Invisible Wall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n,Cindy,2008,China on the Move:Migration,the State,and the Household,Routledge。

Huntington,Samuel P.,2004,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imon&Schuster。

Koopmans,Ruud,2005,Contested Citizenship: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Europ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ee,Ching Kwan,2007,Against the Law:Labor Protests in China’s Rustbelt and Sunbel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Lianjiang,2010,“Rights Consciousness and Rules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China Journal,No.64,pp.47-68。

Perry,Elizabeth J.,2009,“A New Rights Consciousness?”Journal of Democracy,Vol.20,No.3。

Pun,Ngai&Lu Huilin,2010,“Unfinished Proletarianization:Self,Anger,and Class Action amo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easant-workers in Present-day China,”Modern China,36(5),pp.493-519。

Silver,Beverly J.,2003,Forces of Labor:Workers’Movements and Globalization since 187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art,Alan & George C.S.Lin,2007,“Local Capitalisms,Local Citizenship and Translocality:Rescaling from below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1(2),pp.280-302。

Wright,Erik Olin,2000,Class Coun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u,Jieh-min,2010,“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China’s Differential Citizenship:A Comparative-Institutional Analysis,”in Martin King Whyte (ed.),One Country,Two Societies: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u,Xiaogang&Donald Treiman,2007,“Inequality and Equality under Chinese Socialism:The Hukou System and Intergenerational Occupational Mo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13(2),pp.415-445。

Xiong Yihan,2012,“Challenges of‘Semi-Urbanization’to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5(1),pp.29-50。

【注释】

①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研究相对少见,代表性的研究有刘林平、郑广怀、孙中伟(2011)对珠三角农民工精神健康的调查。

②蔡禾、李超海、冯建华(2009)对珠三角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发现,在遭受到利益侵害的农民工当中,有28.2%的人通过行政投诉进行了利益抗争,有24.8%的人通过集体行动进行了利益抗争。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