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的实质是文化价值观的自觉

文化自觉的实质是文化价值观的自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觉醒、自我创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其目的在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自觉凝聚共同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在当今时代安身立命的共有精神家园。培养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踫撞越来越频繁,文化冲突愈演愈烈。一些西方大国总是试图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以及颇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向他国传播其价值观念。于是,西方文化产品裹挟着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我国。在这种形势下,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任务尤为紧迫。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在人们思想多样,价值观念多元情况下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中保持独立,不被淹没。否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有被西方文化消蚀的危险。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地位。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因而文化自觉的实质在于文化价值观的自觉。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观体认得越深刻,文化自觉的程度也就越高。文化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主导、壮大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生命所在,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因而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才能增强人民群众推进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使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有利于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既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才能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人们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的自觉行动,把文化自觉真正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科学把握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之中,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辉煌的物质成果、政治智慧和社会文明,是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支柱,必须始终坚持和弘扬。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广泛吸纳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以各自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对待外来文化上,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做到辩证取舍,要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善于发现异质文化的长处和意义,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自觉从根本上讲是人的自觉即社会主体的自觉,因而提升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原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局面。全体社会成员应该主动参与对自身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形成并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基础、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四,不断进行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使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切实树立文化创新意识,是深化文化自觉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坚持不断创新。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盛衰。因此,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需要全面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创建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制度、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方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动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