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定位如何跳出“由谁说了算”的怪圈

中国国际定位如何跳出“由谁说了算”的怪圈

“也许这一天会发生在2016年……人们可能会谈论美国的没落,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世界的开始。”2012年12月16日,西班牙《先锋报》在题为《美国平静接受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的文章中作出以上表述。其中,“新世界的开始”指的是中国治下的世界。

西班牙《先锋报》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2012年,中国的魅力逐渐崭露头角,多家国际组织的总部纷纷迁址北京:4月19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成为第一个将总部永久落户北京的国际性旅游组织;8月6日,国际地科联和中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负责人签署协议,明确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将迁址北京。

在此势头之下,北京似乎正在向华盛顿看齐,成为全球重要的“权力中枢”。而这些事实也给了中国人不同以往的底气和信心。未来十年,中国会否吸引十家国际组织总部落户,能否主导世界和平进程?这样的畅想或许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实力支撑。

话语权提升有经济做“底气”

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2012年12月10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布《2030年全球趋势:替代的世界》称,在2030年之前,随着亚洲实力超越北美和欧洲,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而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GDP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英国媒体对此评论称,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中国从一个GDP小于西班牙的国家跃升成为世界第二,从未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国际排名上升如此之快。

在以实力为前提的国际政治舞台上,GDP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日渐强大。远观过去几年中国在全球重大事件中的身影,我们不难发现,从联合国维和到国际经济金融改革,从亚丁湾护航到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都可以听到中国的声音。

近观中国周边,中国对南海和东海岛屿问题上表现出的坚定立场被国际社会解读为“强硬”,西方媒体认为,这预示着某种未来:中国人正在按照自己的国家意志为未来的世界增添符合自身利益的规则。虽然这种解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话语权增强的事实。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陈向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以经济为纽带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有所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中,这种经济上的影响将向政治、文化、国家形象等方面延伸,形成一种影响力的“外溢”。

陈向阳说,实际上,最近几年,这种“外溢”现象已经开始出现,诸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好莱坞电影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媒体在海外开设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许多国家出现追看中国影视剧的热潮等,这正是中国影响力在文化上的折射和体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亚太研究中心主任沈世顺认为,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目前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以此为基础,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国防、科技、文化各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敏感适应期”考验东方智慧

虽然未来十年中国国际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共识,但是未来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美关系的长消将会改变地区乃至全球力量平衡,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小摩擦此起彼伏也必将牵制中国发展的精力,而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威胁论”也再次老调重弹,沉渣泛起。

陈向阳认为,当前的世界正处于“敏感的相互适应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刚刚完成换届,各国的外交政策也都需要重新磨合和相互适应。这种磨合和适应的过程伴随着各方力量的变化,未来十年,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复杂。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变小,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事实上,日本和美国都难以接受这一现实,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适应。

这也是为什么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举一动分外关注和警觉的原因。同时,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中国崛起可能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威胁,使得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在现实中,两个大国的战略判断与情感好恶的致命结合,最终会导致健康的竞争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甚至更糟。

中国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关系能否逃出“修昔底德陷阱”?沈世顺分析,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方针不会改变。在处理与周边国家以及大国关系时,中国应当让各国了解和接受中国的这一主张。未来中国经济社会会继续向前发展,但壮大并不意味着称霸,中国自己经受过屈辱和被侵略的历史,绝不会走霸权主义的道路。这需要中国运用自己独特的东方智慧来化解国际舆论中的误读、曲解或别有用心的攻击、诋毁,同时,更需要匠心独运,变竞争为竞合,寻求多赢。

需跳出“由谁说了算”的怪圈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不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在改变,中国人对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认知和期待也在悄然改变。类似“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制定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的呼声在中国国内渐起。而对于这样的声音,未来,中国应当有自己的战略判断。

陈向阳表示,应当明白,中国目前处于前有美国防范,后有日本、欧盟等追赶的敏感地位,这种战略上的围追堵截加上中国体量庞大、国内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现实,形势并不乐观。因此,未来中国的发展要不卑不亢,既不要自我陶醉,也不要有取美国而代之的幻想。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仁伟也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越界”的资本,对自身实力必须要有正确的估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战略机遇期。

他指出,中国应防止进入“两高”误区。即:过高估计自身实力和过高估计外部威胁。当前,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周边环境,总体上仍保持着稳定与均衡,这对于中国和平发展是有利的。对于某些个别事件的出现,可能在深层次里隐藏着其他力量的战略意图,必须要从宏观层面多维度评估,切不可出现盲目的极端反应,轻易打乱自己的战略节奏。

沈世顺则分析,面对当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或许人们会有世界事务“美国说了算”的想法。但未来,中国人应当走出“世界事务由谁说了算”的思维怪圈,“世界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来解决,不是哪个国家或哪几个国家说了算的事,跳出这种治理模式,这本身反映了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期待,也体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担当。”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