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成功探索城市转型

济宁市成功探索城市转型

山东省济宁市所具“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桂冠,来自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而城市转型创新路径,则来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自对未来的战略规划;来自为政亲民的拳拳责任。

济宁,是一个典型的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而且处在资源丰富的鼎盛期,正是捧着“金碗”吃饭的好时候,及早探索城市转型不仅需要战略眼光和胆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放下“金碗”找饭吃,等于自己给自己出难题。

近几届济宁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早从2006年起就开始着力城市转型工作。现任济宁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认为,济宁的明天在于可持续发展,必须尽早用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城市转型。转型转变了人们的资源观、发展观,也转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和机制。

科学发展要敢抓主要矛盾

济宁有两块宝藏:“孔孟之乡”的文化厚土令世人向往;运河两岸平原下的优质煤层,给工业和人民生活送去了宝贵的光和热。济宁1.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总面积,含煤面积占36.7%,煤炭保有储量120亿吨,经济可采储量30亿吨。原煤年产量8300万吨左右,发电量545亿度左右,其中有近三分之二输往市外、省外。“十五”以来,济宁已累计输出原煤6亿吨、电2300亿度,为全国、全省大局做出了贡献。这样的局面基本可以维持30年。

凡事都利弊相兼。济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刻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济宁市发改委主任尤卫平介绍,因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强,济宁市煤电行业基本处于单纯资源输出阶段,就地加工转化率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十一五”期间,济宁市57户利税过亿元工业企业中煤电企业达32户,占56.1%。煤电产业一业独大造成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正面临挑战。

同时,土地塌陷问题日趋严重,地质灾害触目惊心。济宁采煤塌陷地已达40万亩,最终将达到180万亩左右,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43万亩良田已经绝产或者减产,每年减少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经济损失高达11.6亿元。自上世纪90年代初,济宁累计完成村庄、单位搬迁55个,涉及近10万人,预计到2020年,搬迁人口将超过50万人。一旦资源枯竭,矿空人去,失地农民将会彻底失去生活来源。这也将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此外,矿井和一批坑口电厂的建设,还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由于济宁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有近三分之二压煤,地上地下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受到制约。济宁都市区规划中的济、兖、邹、曲、嘉五大板块将被割裂,济宁中心城市将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许多文化公共设施无法布局,人口过于稠密,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阻滞。

济宁对外输出了相对廉价的清洁能源,却把污染留在了当地。济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感到,“因煤而兴、煤竭而衰”的潜在隐患日益凸显。作为资源型城市,济宁现在还处在鼎盛期,资金、人才等比较充裕,此时转型是最佳时期,转型成本低,国家负担小,事半功倍。如果等到资源接近枯竭时再转型,国家负担重,地方的资金、人才已经走下坡路,转型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必须敢于抓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早探索城市转型之路。

转型路径的探索和创新

济宁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资源为中心的观念,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探索转型需要“资源观”的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煤炭“有保有压,地上地下兼顾”,以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为抓手,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转型的政策,引导人们从“资源观”向“资产观”转变。积极引进研究单位和各类人才,构筑科研高地。同时大刀阔斧对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进行调整。

最先产生阵痛的是煤炭产业。煤炭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行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按照“有保有压、地上地下兼顾”的原则,加大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控力度,适度控制开采规模和速度,稳定煤炭产能。调整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矿井回采率,实现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新建矿井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建设,严禁煤炭企业自行提高矿井建设标准特别是提升设备的标准,把煤炭开采的年最大规模控制在9000万吨以内。

煤炭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市外、省外、国外进行煤炭资源和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兖矿集团等多家企业已到澳大利亚等国家开采矿产;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引导煤炭企业围绕机械、化工、医药、轻纺、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建设一批非煤产业项目;依托鹿洼煤矿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兖矿集团非煤产业发展比例达到55%。

济宁市境内的南四湖既是南水北调输水干线,又是重要的调蓄水库,其排污标准比其他地方要高出许多,因此,结合结构调整,二百多家浪费资源并有污染的企业,被果断地关停并转。同时,抬高项目准入门槛,仅去年以来就否决新上项目26个,既保护了生态,也保障了一湖清水安全北上。

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战略转型的核心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起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近三年来,济宁市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1项,为许多现代产业注入了高新技术,促进现代产业的迅速壮大,培育起多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新兴产业蓬勃成长。装备制造业中的山东推土机、中国重汽(000951,股吧)、吉利汽车等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年产专用车1万多辆,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济宁市的第一大产业。太阳纸业(002078,股吧)和如意毛纺,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领军企业。联想、中钢研、首创、玉柴、娃哈哈等一大批高端企业纷纷花落济宁。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等也都积淀深厚。济宁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用规划引领发展,制定了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以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资金、政策、人才等扶持为切入点,集中培育园区带动力强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骨干龙头文化企业;逐步形成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三大文化产业带;建成始祖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四大文化产业区;建成或在建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69个。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从单极布局向多极布局转变。过去,济宁只有两个区,市中区面积不大,被任城区四面环抱,就像蛋黄,任城区就像蛋清,发展好似“在鸡蛋壳里做道场”,城区难以扩张。2007年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调整中心城区规划布局,实施了“东拓西跨、南联北延”战略,“一城四区”框架全面拉开,济宁市建成区面积从60平方公里增加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由60万人增加到102.4万人。京沪高铁和济宁曲阜机场也成为城市外联的快速通道。

济宁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马树华说,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让许多现代服务业巨头看到了济宁的勃勃生机和发展机遇;万达广场、亿丰时代广场、运河时代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纷纷涌现;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等多家银行相继到济宁开设分行;豪德物流、苏宁物流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济宁。

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力举措,使济宁的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煤电产业居主导地位的格局开始扭转,优势主导产业持续膨胀,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到56%;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总量接近2000亿元,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增加到7家,其中,如意集团(000626,股吧)近200亿元、太阳纸业和华勤集团超过3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建成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4%;创出15个中国驰名商标、59个省著名商标和159个全国全省名牌产品;如意毛纺创造的精纺呢绒生产技术,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能够代替汽油的200万吨醚基燃料新能源项目也于11月9日落户济宁;科技、金融、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相继落成。

招商银行济宁分行行长郭骁评价说:“济宁城市转型转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业务。招商银行在济宁的巨额贷款中,煤炭产业占不到一成,贷款主要投放在机械、造纸、化工、商贸和物流等行业。这样的投向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和产业的走向。”

金融是个晴雨表,在城市转型创新路径引领下,济宁的“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显现出巨大成效。可持续发展的春天,已经悄然惠临济宁。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