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6月26日14:40分也在QQ空间里发问:郭美美究竟是什么人:
横空出世郭美美,年轻、貌美、多金、炫富、神秘。具足亦正亦邪的话题元素。此人此事被围观毫不奇怪,奇怪的是人们苦苦追索真相而无着,更奇怪的是追索真相的过程已经成为一出荒诞不经的“罗生门”。
郭美美其人其事本不重要,但因为脱不了慈善的干系,问题便复杂起来。中国慈善本就广遭质疑,饱受诟病,脆弱不堪,郭氏风波一起,国人善心再遭凌辱和煎熬。
前两天,著名地产商潘石屹微博表扬一家慈善机构“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捐方,潘石屹的话是可信的。慈善机构能够取信于捐方、取信于民的关键是机构运作与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有充分透明度的慈善机构不大可能遭遇信任危机,即使被误解,也能坦然、正确应对。慈善机构之于公众,“透明”要远胜于“解释”、“道歉”甚至“报案”。
慈善机构是社会组织之一,是实现社会再分配的重要枢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当然不可能孤悬于社会生活之外。“出淤泥而不染”不过是我们对它的道德想象,而非实况。近年来慈善机构频遭信任危机,也有部分原因是公众常会对慈善机构抱有宗教奉献般的耽想。一旦真相浮出水面,愤怒便难以遏制。
某些慈善机构信用的缺失,其实只是社会整体诚信体系缺失的一个反映。人们围观“郭美美”的热情和焦虑皆源于此。“人无信则不立”在当下语境的诠释,绝不仅仅指内在的道德自律,更包含复杂的、现代社会所共识的外部规约。
一个信用社会的形成,是个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痛苦的一部分是民间舆论现正呈现逢官必反,逢释必疑的偏执特征。这不见得是坏事,若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审慎判断,小心传播,并愿意为此承担责任,公民社会便可期了。对新媒体初级阶段的一时混乱、一时倒错、一时谣言不止大可不必草木皆兵,动不动就删、就封、就禁,这不符合大国的气质与形象。
回答郭美美究竟是什么人也并不困难,有人说,她是贫富严重分化的恶俗代表,是官民嫌隙的点火者,是没有价值实现与道德皈依的可怜虫。要我说,她不过是个的年轻女子而已。“消灭”了一个“郭美美”,还有千千万万个“郭美美”在那儿等着呢。口水和板砖其实更应朝向那隐形的、没有自新和改革愿望的制度体系,朝向沉醉其中固步自封的保守派和贪婪无度的既得利益者。真正需要检视的对象,是培养和造就了“郭美美”的土壤与空气。
赵普的这则日志被阅读1002560次,评论达1641次。可见公众对于郭美美事件的关注程度。
“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网友高呼“郭美美身份查不出,无心工作”,“一时巨富查不出,无心吃饭”等言论。《体坛周报》的大标题居然也变成《郭美美事件未查清,国足队中无心踢球》,全民都在调侃中期待着郭美美事件的真相。中央电视台也专门制作了一档“谁是郭美美”的新闻节目。
6月27日,各大媒体持续关注郭美美事件。6月2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论”谈郭美美事件称,公众善心伤不起,“红十会若仅有‘声明’而无法‘证明’,仅有辟谣而没有自省、改进,可能引起更大的失信”。
6月27日,审计署发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1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该报告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多笔资金存在问题。其中,2009年12月,红十字总会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确定了模拟人等设备采购项目的中标金额1227.67万元后,仍按照原采购预算1648万元与中标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相应增加了采购数量,合同金额超出中标金额420.33万元,占中标金额的34.24%。这一信息更令红十字会陷于被动。
6月27日,又有人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声称郭美美近日准备和她母亲外逃至澳大利亚,更有网民呼吁致电澳大利亚使馆要求使馆停办郭美美的赴澳签证。
6月28日下午2点半,中国红十字会在总部召开郭美美事件媒体通报会。工作人员称是内部工作会,不是媒体通气会,但门口保安手里拿着的被邀请媒体名单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报会上,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明确否认了相关传言。
6月28日,新华网发表消息《红十字会逐条回应质疑 称已就郭美美事件报案》,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已以郭美美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已经立案,并依法开展相关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说,目前警方已展开相关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将适时向社会公布工作进展情况。王伟表示,网上流传的某些与中国红十字会及相关个人有关的照片、微博、亲属关系的说法等内容,经核实,均无任何事实依据,纯属不负责任的谣言。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既没有名叫“郭美美”的女儿,也没有名叫“郭子豪”的儿子,郭美美也通过微博声明不认识郭长江,更不存在亲属关系。郭长江从来没有使用过微博或博客,更没有在微博上注册过名为“郭长江RC”的账号。网络上流传着一组拼凑的关于郭长江佩戴手表的照片,完全是无中生有,指鹿为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