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回应:
7月7日 晚,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北京”能过微博发布消息,公布了对郭美美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郭美美自述与中国红十字会无直接关联,杜撰身份只为炫耀。郭美美在审查中已表示歉意。 北京警方表示,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北新桥派出所接到报警后,依法展开工作。现已查明,郭美美(女,20岁,湖南省益阳市人),郭与其母和中国红十字会无直接关联。
调查中郭美美称,其此前对中国红十字会并不了解,不认识相关人员,也从未担任相关职务。只是在2011年3月,其在与深圳商人王某的交谈中,知道了王某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相关单位的合作意向。
后来,郭美美认为其原来在新浪微博注册认证的“主持人、演员”身份层次较低。为了满足其炫耀心理,2011年5月,其自行杜撰了“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并提交新浪微博网站,随后审核通过并加“V”认证。在审查中,郭美美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表示后悔和歉意。
但郭美美事件是不是因为警署的调查结果出台,是不是有王姓董事承认提供给她豪华生活,就与红十字会无直接关联呢?估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
此后,虽然网络焦点暂时离开了郭美美和红十字会,但是由于红十字会的应对乏力,致使后果严重。公众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不再,红十字会收到捐款也在“郭美美事件”之后急剧下降,据称深圳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与此前相比下降五成有余。这不能不说与红十字会在郭美美事件中的应对不当密切相关。
但一个又一个官方声明,一次有一次的网络舆论切割,依然无法平息网友关于红会是否参与利用善款做经营的质疑。红十字会为什么不能正面回答所有的质疑,而且正像央视所言“自证清白”呢?
红十字会在微博被曝光丑闻已不是第一次,从天价帐篷到天价餐费,苍白的解释和黑幕般的操作,本身就是公众质疑的焦点,特别是像这种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更是触动了社会和公众容忍的底线,公众长期积压起来的不信任感一旦被引发,必然会演变成巨大的舆论风暴,并更加放大公众对于公权机关的不信任。基于这种不信任,网民对红十字会首先做出的是“有罪推定”,是“有逻辑的怀疑”,如果红十字会不能以充分的证据来推翻这种“有逻辑的怀疑”,不信任就无法消除,无论怎样应对,都只会带来更多的追问,永远无法把握滔滔舆论,更无从控制,只能任由舆论的发展而无能为力,而且还要长时间地品尝舆情过后公众依然不信任的苦果。
其实舆情之所以发生,除了点燃事件本身的导火索以外,更重要的是事件本身已经积累了很长的时间。长时间未能得到很好的处理的事件,一旦被引爆,当然会产生惊天的力量。而一直没有正视过事件本身、也一直不曾预想过被引爆之后的结局的人,是绝无可能应对得法、进退自如的。
所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对舆情事件,并非是舆情事件发生后的简单应对,工作的关口更应当前移至源头,移至生发地,密切关注一切可能会成为舆情源头的各个方面,及时改进和修正,并作好预防准备,一旦舆情发生,才能从容应对。不然,再高妙的应对技巧,如果没有真相和透明来佐证,也会苍白无力,没有任何用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