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新论断解读观点大集锦(6)

十八大报告新论断解读观点大集锦(6)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初步概括。这一概括,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优秀成果,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这是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

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在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针对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加速期,思想领域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的情况,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思想,并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文化建设问题,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但对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概括并没有明显进展。现在,十八大报告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便于传播践行、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武志军)

社会建设的实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升华,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是,社会建设的实践,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十八大在总结近年来实践发展、包括社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作出新的概括,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其重要内容,作为今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需要突出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是,社会建设的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曾提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在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中,至少有四个与社会建设直接相关,它们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这些基本要求的提出,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是对我国发展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三是,社会建设的实践,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等等。特别是首次明确提出“两个倍增”,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量化指标,传达出党和政府要把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创造社会财富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结合起来的明确信号,是我们党一贯强调的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陈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