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靠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目标

努力靠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目标

摘要:根据十八大报告描绘的经济发展前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人民生活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的新目标,这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新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这个新目标清晰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根据十八大报告描绘的经济发展前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人民生活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这个新目标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坚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报告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提出的最引人注目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考虑到通胀和价格扣除因素,今后人均收入需年均增长7.2%左右。我们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审时度势,有效应对全球经济调整挑战,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个新目标充分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翻一番”的目标特别强调是“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这个新目标,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明确提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任务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五大新任务,这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五大新任务,把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联系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要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条道路强调,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以创新为动力,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紧密配合的创新行为。目前,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我国要推行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全社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经济重大结构性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一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是扩大消费需求。二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三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但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因此,必须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三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方面通过实施直接补贴、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加大政府对农民增收的支持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法制保障、宏观调控、制度创新等手段,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是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二是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三是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明确提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

十八大报告为实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任务,坚持把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相联系,坚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相结合,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

坚持把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相联系,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打开了新思路。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就是要建立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市场经济体系,真正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格局,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就是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让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共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就是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格局。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就是既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又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实施内外联动,求得互利共赢,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打开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思路。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坚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二是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在大大提高产业集聚度、基础设施利用率和土地集约使用效能的同时,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三是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打开了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思路。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建设生态文明,强调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既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不仅要保护自然,还要尊重自然,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

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相结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开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对外开放的新思路。中国要和平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必须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成为中国和他国在合作和发展中的原则和要求。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