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社区治理的启迪

锦江社区治理的启迪

摘要:社区治理被第一次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献,为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标和任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乡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

为推进全省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发展开启“智慧大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明确要求“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社区治理被第一次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献,为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标和任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乡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

不久前,中央党校第33期中青一班二支部调研组对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作了深入调研,撰写的《锦江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告诉了我们什么——关于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调查与思考》,引起民政部和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

调研组发现,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实践经验和调研组关于锦江区改革经验的六点重要启示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创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2年9月,民政部正式发文批复确认成都市锦江区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这是目前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市、县)。“以前都是‘单位人’,好管;现在大多是‘社会人’,难管呀!”这样的感叹,时有所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可社会管理工作庞杂,该如何下手呢?这样的困惑,锦江区也有过。

2007年以来,成都市锦江区委、区政府以民生为着力点,以建设“社会协调发展创新区”为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社区治理机制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三大改革”,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程、社区民生服务工程、小区院落自治工程、社工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夯实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

锦江区通过这些创新举措,从源头上、基础上、根本上夯实了城市基层基础工作,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新格局,初步实现了基层政府管理与服务相统一,有效形成了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干群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去年底,成都市锦江区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经验在民政部召开的“全国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交流,“锦江经验”由四川推向全国。

推行街道体制改革

将街道职能和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在我国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系中,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区政府的派出机关,是一个很重要的层次。

2008年锦江区出台《关于深化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后,相继打出了一套内含五招的“组合拳”,对传统的体制机制进行“大手术”。

一是彻底剥离街道经济职能。整合全区要素资源,依照产业分工设置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商务区、生态商务区、金融街商务区和沙河商务商业区等五个功能区,各功能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区域内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经济活动,实现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职能基本分离。改革后街道职责主要集中在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安全监督、应急管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八个方面。

二是理顺街道与区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凡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审批事项采取授权或委托等形式下放到街道办理。法律法规规定不能下放的审批事项实行网上审批、限时办结。

三是调整优化街道内设机构。按照公共服务类、社会管理类、社会服务类、行政执法类进一步分类调整优化街道科室职责。通过调整优化内设科室,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充分保障。

四是加强街道干部队伍建设。搞好干部学习培训,建立街道干部交流轮岗机制,加强社区公共服务队伍建设。

五是改进街道考核办法,把街道工作的重心引导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几年实践证明,改革是成功的,街道成功实现了职能转变,干部的工作重点、工作精力和经费保障都转向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区经济建设不仅没有因街道职能调整滑坡,而且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连续几年在成都市综合目标考核中获五城区第一。

推行社区治理机制改革

构建起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将街道的职能主要定位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并不意味着街道应当包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所有事务、去承担起无限责任,重走“全能型政府”的老路,而是引进“治理”理念,承认基层群众自治,鼓励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居民参与。

因此,锦江区及时配套出台了《关于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构筑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平台、各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机制。

一是创新党建工作,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和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强化居民自治组织的自治作用。成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工作委员会(涉农社区挂“议事会”牌子)。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成员直接选举制、社区居民代表常任制和社区重大事项提案制,明确居民代表的提案权、评议权、监督权和罢免权。通过形式多样的居民自治组织让社区居民平等协商社区事务,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三是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承接社区居委会转移的行政工作。在全区16个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28个,从各街道下派128名干部充实到社区公共服务站,面向社会招聘了500名专业社区工作者到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初步构筑起社区居民“15分钟公共服务圈”。

锦江区推行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实践表明:这项改革创新,巩固了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成为了广大居民对公共权力实施监督的一个有效方式、为社区积极贡献智慧的一个有效平台。

推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管理创新的要义是要努力拓展社会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让社会去自我建设、自我发展并衍生出自治的秩序,只有这种来自社会内部的认同才是最靠得住的。

为此,锦江区从2009年开始又实施了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把锦江区的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引向了深入、引向了新境界。

一是率先探索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降低社会组织的登记条件和准入门槛。目前,全区社会组织达789个,其中60%的社会组织是备案制的。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个数领先全国。

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各类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建立起西部地区首个区级市民服务中心,成立地方性公募基金会——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公布了全区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7大类25项服务目录,为社会组织成长提供了空间。仅2011年,区级部门及街道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约80个,项目资金已达6千万余元。

三是充实社会组织管理力量,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监管。成立了全国首家区级社会组织管理局,由重登记转向重服务、重管理。

锦江区推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表明:这项改革创新,满足了群众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多方面需求;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把不该管、管不好的具体事项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从而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上;社会组织成了有效承接政府转移事项的载体,在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上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锦江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率队前来锦江区调研,认为锦江区实施的社会管理创新三大体制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积极效应:区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充分强化,社会各界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得以有效释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的化解。“我们所到之处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所接触的干部从工作作风到言语内容跟过去都有了很大变化,所接触的群众对环境的安全感、对生活的幸福感、对作为锦江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詹成付表示。

突破口是体制机制改革

体制机制是管总的,只有改革了体制、完善了机制,其他工作才能做好或做得更好。就像一个渔网,体制机制是纲,只有抓住纲,目才能张。在社会管理中,如果不改革和完善原有的体制机制,不从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尽管做了不少工作,但只能限于枝节上的修修补补,效果不会明显,即使有些效果也不会持久。抓住了体制机制,就能产生“以小搏大”的效果。

锦江区实践经验证明,从体制机制改革做起不仅是应该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要害是系统设计、配套

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应当抓住系统设计、配套进行这个要害。锦江的三大体制改革像一篇文章的上篇、中篇和下篇,经过精心设计、有序推进、一气呵成,成为了一篇完美的杰作。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解决的是行政职能定位问题。社区治理机制改革解决的是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释放广大城市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上的积极性问题。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解决的是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拓展社会空间问题。三大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将行政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衔接互动,从而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变成现实。

本质是服务民生

民生问题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是锦江改革的一大特色,各种改革都是朝着让居民群众满意高兴而行,把体制机制改革和解决老百姓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顺着社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找体制机制原因,从而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是为了巩固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果,以形成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旗帜下大作服务的文章,大作民生的文章是锦江的改革深受群众拥护、可持续的动力所在。

方向是激发社会活力

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应当抓住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这个方向。

锦江的实践表明,只要在切实保障居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同时,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居民自治,居民群众一定能够管好基层自治事务,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只要我们切实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社会自治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社会就能有越来越多的活力。

关键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改革的热忱

社会管理创新也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需要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改革领导者作出取舍。改革是一场革命,社会管理创新同样也是一场革命。推行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一大批对党和人民忠诚、对改革热忱的领导干部。锦江的社会管理创新持续5年,一场接着一场地进行,是与该区领导班子不图虚名、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分不开的,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改革的无限热忱。

改革过程中有不少干扰,也能听到不少闲言碎语,如何认真听取意见、辨别是非,始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才有可能实现良好局面。

路子是以区(县)为单位推进

锦江经验启示我们:以区(县)为单位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是一条积极稳妥的好路子。在我国城市的区和农村的县(市),是一个面积人口适度,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组织健全,决策监督体制完整,有一定财力的政权层次。比起上一个层次的政权机关和下一个层次的政权机关,城市的区、农村的县(市)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乃至其他方面的创新实验,都能够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即使出了点什么问题,也很快会得到解决,不会引发大面积的社会震荡。

锦江的三大体制改革,不管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还是社区自治机制改革,还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都是在坚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原有体制机制的扬弃,同时还能够达到以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推动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

为社区建设开拓一条崭新路径

锦江区创新社区党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发挥社区服务居民的作用;该区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探索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格局。

锦江区的成功实践,为四川推进以社区治理为重要内容的社区建设开拓了一条崭新路径,全省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锦江区改革创新经验,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全国第十三次民政会议和全省第十六次民政会议精神,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强化统筹、整合和服务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

我省将力争到2015年社区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覆盖率达100%,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和面积达标率达90%以上,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面达到80%以上,充分调动社区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推进社区治理,切实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