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改革是一场大革命(2)

辛鸣:改革是一场大革命(2)

以革命的精神来推进改革

辽宁日报:当今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构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出路在哪里?答案是深化改革。您如何看待改革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经由改革走上代价最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改革怎样推进、制度怎样变革,请谈谈您所理解的当前改革的重心。

辛鸣:在18世纪的法国,旧制度因为改革而灭亡;在21世纪的中国,新制度则要通过改革而完善。同样都是改革,功能如此不同,就是因为这两种改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当时法国封建王朝为了避免革命而主动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改革,是一种居高临下给社会民众恩赐的改革,是对旧制度小修小补的改革。国王与官僚们不是要改变社会本质的不平等状况,而是指望通过小恩小惠去掩饰不平等制度,通过一定层面上的让步与自我批判来麻痹社会民众。没想到改变了一部分制度之后,剩下的部分更会让人厌恶百倍,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且旧制度的改革又客观上为新制度的形成准备了土壤,培育了胚胎,于是革命发生了。

今日中国社会的改革虽然是在基本制度框架内的自我完善,但其内容与要求却是具有革命性的。这是因为新制度的本质就体现在“新”上,新经济基础、新社会结构、新价值理念、新行为模式,所有这些“新”与“旧”之间是水火不容的,就好比莲花生长于淤泥但必须不染,不能把淤泥的成分带到新生事物——莲花身上来一样。鼎新就要革故,鼎新不能不革故。这也就是为什么邓小平要把改革称为“一场革命”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今日中国社会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我以为就是,以革命的精神去改革则有改革无革命,不会发生政权丧失制度复辟的革命;以维持的心态去改革则无改革有革命,人民群众会为新制度的真正到来与完善而去继续革命。

至于说今日中国社会改革的重心,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进一步夯实新制度所要求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形式,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等等;另一方面,把现有制度体制中与旧制度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一切不良因素,比如特权意识、专制残余、人治色彩等等,毫不迟疑地涤荡干净,在这一过程中甚至还可能需要自我革命,自己对自己动刀子。若非如此,就不是真改革。

自信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

辽宁日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走出了一种怎样的独特性?它又该如何处理好自身的旧有传统创造性转型与新制度不断完善这二者的关系呢?

辛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特色”但不“特殊”。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最终都要超越资本主义走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 “普适”社会状态与“普适”社会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过是在普适的道路上率先走了一步而已。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也必须是未来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个分支,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性、内涵都是普遍的。只是在走向社会主义的成熟定型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及当下的时代特色罢了。

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当下西方的资本主义对应起来讲 “独特性”,在理论上是有问题的,尤其是把社会主义当成是独特的,把资本主义视为是普遍的,这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大强调“三个自信”的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条新路。这条路该如何走,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实践需要不断探索。我们过去在搞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一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不可丢的原则确定下来,甚至还固化在制度与体制机制中。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要坚决把这些东西从我们的制度体制机制中清除掉。但同时对于真正是社会主义的东西,过去由于条件不具备不能提上议事日程的,像共同富裕等,则要通过新的制度体制安排真正做起来。用邓小平的话讲就是,把我们做错的改正过来,把做对的继续做好,把已经提出来尚未做的做起来并且做好,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社会的改革也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成功。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