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声音】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和执政安全的高度狠抓食品安全管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然而,近年来“地沟油”、“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事件频发,不仅对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引起了社会恐慌。

针对当前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致酒行连锁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泽集团董事长、省工商联副主席吴向东呼吁:“食品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食品安全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和执政安全的高度,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食品安全。”他认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势头若不“悬崖勒马”,将会导致食品行业崩溃,由此引发物价飞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同时,蔬菜、水果、粮食滞销也会极大地挫伤农民积极性。

【背景】

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快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监管、执法、保障等机制之间产生落差,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今年春节,全国质监系统围绕酒类、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油、调味品等重点领域展开集中行动,查处无证生产企业229家,查处问题食品案件1762起,涉案货值1755万元。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的无良行为,但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发展提速带来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了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与相对滞后的监管、执法、保障等机制之间产生了落差。加之信息环境的变化,安全事件被媒体进一步放大,则更大范围、更持久地引发公众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吴向东说。

经过梳理归纳,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归结为四种: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而不惜违法,如快餐业发展,引发猪、鸡、鸭、鹅等生长周期被人为缩短,甚至不惜在食品中加入非食用物质和违禁添加剂等;因检测标准不完善、监督追踪惩罚机制缺失、地方保护主义等,导致违法成本过低,问题食品不断流入市场;因为环境污染导致食品遭遇不可抗力的影响,包括种养殖源头污染、食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落后、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等。

因此,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很难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不仅需要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消费等产业链各个环境加强管控,更需要依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建议】

加强食品安全立法、执法和追责,加强环境源头的监管。

国家要突出抓好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立法、执法和追责。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配套法规和综合协调制度;尽快明确行业标准,即食物中允许投放的添加剂含量,对于暂时无法判断化学特性及对人体危害程度的非食用物质,设定最大允许的残留标准;实行严格问责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责一起。

加强环境源头的监管,把食品安全监管覆盖到生产全链条,不仅对下游的制造加工环节严加管控,对上游的水、土壤、重金属、空气等环境源头也要及时监测,做到不能种食物的土壤坚决不种,不能喝的水坚决不让民众饮用。

县级及以下行政区划内,食品安全监管的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往往成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高危地区。建议国家在公共财政支出中予以倾斜,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科研投入,做到县县有专业队伍、县县有精密检测设备。

责任编辑:马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