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打造现代“田把式”

职业化,打造现代“田把式”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我省代表紧密联系实际,就如何培育新型农民献计献策。

“田把式”面临断层

据统计,5年来,我国共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城镇化进程将加快推进,农村人口比重进一步降低,“未来谁种地”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话题。

“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大,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人为主,以中老年妇女为主,60、70年代的人很少从事农业生产,80年代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地怎么种。 ”全国人大代表高亚飞在发言中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严重断层的困境。

“农业兼业化已成主流,农业粗放经营现象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杨杰反映,一些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在农村家庭中已变成从属地位。 “外出务工农民因工作忙、路途远等原因,只是在种和收的时候回来,农田粗放管理,放任自流,甚至抛荒撂荒,令人担忧。 ”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迅猛,但大多处于成长初期,规模偏小,发展不足。 “同时受土地流转不规范、生产成本逐年攀升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难等因素影响,这些新兴经营主体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未来发展仍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 ”杨杰代表说。

农民将成为“职业”

“没有农民的职业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当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成为“三农”发展瓶颈。全国人大代表朱维芳指出,破解未来“谁来种地”等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培育一支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

职业农民是什么样的?朱维芳代表认为,职业农民必须有四个特点:职业特征鲜明,具备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文化素养、管理经验、经营能力、资本实力和生产要素;职业实现转型,农民不再是身份印迹而是职业标记;主体地位明确,组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并追求效益最大化;从业稳定性高,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

职业农民从何而来?朱维芳代表说:“农民通过职业教育从传统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的新型市场主体,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要力量。当前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把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补助政策范围,全面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

“农民这个职业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技术,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杨杰代表说,职业农民的来源不能局限于农村,而要放眼于更大的社会群体,包括城市市民、私营企业主和各类工商业者等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