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对当下的启示(2)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对当下的启示(2)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启示

尽管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教育与毛泽东所处时代的农民教育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但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中的很多科学内涵和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国民素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是重视教育。多年来,尽管对农村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客观事实,据统计,“目前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民素质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导致农民陷入贫困且短时间内无法脱贫困境地。改变农村贫困的基本途径就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关键在于发展农民教育。“在经济、科技、教育三者的关系中,教育处于中介地位,直接承担着科技成果的传播与转化的任务。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把教育放在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其功能,要高度重视培养新一代农村劳动者吸收、消化、运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努力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经济与教育互相依靠和服务的良性循环机制”。相关数据显示:我们对农村和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深入学习毛泽东重视农民教育的理念,既要意识到“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和自愿”,又要意识到农民仍旧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在资金、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实让农民在教育中得到实惠,从而有效减少“文盲”、“法盲”和“科盲”等“旧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的内容应贴近生活,贴近需要。毛泽东主张农民教育的内容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卫生教育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要把教学内容简单化、通俗化,让农民兄弟学得懂、用得上,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现状,我们不仅需要继承毛泽东所提倡的教学内容多元化和结合性,更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进行新型农民教育内容上的创新。在内容的选取和创新上,要始终遵循“实用、实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确保教学内容对农民的吸引力、感召力。首先,要继续重视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当前,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农民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开展卫生健康常识和实用技术教育,重点加强对农民种植和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引导他们推广新品种,运用新技术,让他们“有文化、懂技术”。第三,对农民普及经营管理教育,让他们“善经营、会管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最后,还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的村风、民风、乡风。

培育新型农民的方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毛泽东善于结合形势发展要求和农民的诉求开展农民教育,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其所蕴含的一些理念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注重农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工农的科学文化水平”,这是毛泽东加强农民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所要培育的新型农民,本质上是劳动者,而并非全职的受教育者,所以,切勿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工作现实,“一刀切”要求农民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应该学习毛泽东灵活多样的农村办学方式:“既可以把整个边区变成一个大学校,每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学校,全部的老百姓和干部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习生产、学习文化,又不耽误农业生产和业务工作”,又可以“允许那些私塾式、改良式、不正规的小学存在”。此外,针对目前农民教育载体不够丰富的状况,应不拘一格拓宽教育载体,让农民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到教育。例如,努力完善“文化设施载体、培训教育载体、文化活动载体和读书活动载体”的公共文化教育体系,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