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全民焦虑的“五和” 智慧

破解全民焦虑的“五和” 智慧

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笔者将其提炼为五个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方面——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天人和合,姑且称之为“五和”理念。这五者,既有心(人心和善),有情(家庭和睦),有物(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也有境(自然万物),是和合共存,相融共生的。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这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全民焦虑症的重要原因,破解全民焦虑症,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做到“五和”。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当下中国,无论是穷人、富人,还是百姓、官员似乎都在焦虑,就业焦虑、住房焦虑、婚姻焦虑、职业焦虑、身份焦虑、财富焦虑……一句话,就是活得累、心不安,想得多、疑心重。那么,解决的根本方案是什么?应从匡正人心入手,倡导人心和善、人心和谐的道德观。

建设和谐文化,首先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人心和善,这是“五和”理念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中国儒学的基础和根本。以“仁”为核心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和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的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是儒家对“和善”最好的诠释。

有关推己及人,历史上有个流传已久的小故事。春秋时期,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没停,景公兴致很高,欢愉地说:“下了三天雪,一点也不冷,再下几天,就会宛如仙境了。”这时,一旁的上大夫晏子却怔怔地望着翩翩飘下的白絮,若有所失。晏子看景公身上裹着厚厚的狐袍,靠着烧得旺旺的火炉,有意地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不知就里,点点头。晏子借机进言:“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君主怎么都不去想想你的臣民啊!”一席话,说得景公无语。

家庭和睦的人生观

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当做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家和万事兴”是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的人生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人生信条,儒家“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中,有三伦强调的都是家庭关系,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伦理,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视。

当今很多国人,一提到家庭教育,言必称欧美,好像只有西方,才有先进的家庭教育。其实,中国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古人称之为家训。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家训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讲到家训,就不得不提到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如今流传下来的《曾国藩家书》则被无数有识之士誉为“千古家训之首”,连毛泽东与蒋介石都为之信服。

曾国藩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总结出来了“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观古可鉴今,读曾国藩的家训,反思当今的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对我们做家长的,有着深刻的启迪。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