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蛋"集聚 农村的村小学发展堪忧

近日下乡调研,碰上一起村干部调解纠纷,起因是村小学强留要转学的学生,在场的老乡们反映强烈。由此引起我对农村小学的关注,经调查了解现在不少村小学就读人数少,为维持运转,收费较高,质量却跟不上,但又不允许在册的学生转学,误人子弟,为此家长与学校常常发生纠纷。

一、目前村级小学发生生存危机的原因

一是生源大量的流失。多年的计划生育和部分青壮年举家外出打工,使留在本土学校就读的学生愈来愈少,以往那种村村办学校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目前很多村小学只剩下几个老师和十几到几十学生,几个班合在一起上,勉强维持。由于大部分学生转离,剩下的学生,主要是成绩较差,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和其他学校不愿收的三类学生,老乡们称之为三蛋:“笨蛋、穷光蛋、调皮捣蛋”。造成村小学陷入“学生少,质量下降、收费上升,学生更少”的恶性循环中。

二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大量流失。教育上多年的重城镇轻农村、扶重点弃普通的投机倾向,使原本薄弱的学校更趋弱势。由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发展预期欠佳,一些有门路或教学实绩的好的老师都调走了,有的转行或通过教师招考直接进入城市。留下的多是家在本地的教师,他们多由民师转录,年龄较大而业务素质较低,且家中一般都有承包地,农忙时边教书边帮家里种地;农闲时,少数教师参与当地赌博,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而经过招考录用的教师,大多数不愿到农村,有的宁肯放弃指标,‘漂’在城市里做蚁族,也不肯到村小学屈就。教师去向呈现:‘爷爷奶奶进小学、叔叔阿姨上初中、哥哥姐姐升高中’的乱象。

三是农村私立学校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生源和教学资源。这些学校校规严,注重升学率,尤其重视学生安全,早晚有专人专车接送,中午有午餐,虽然收费高一点,但对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很有吸引力。其他一些稍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都择校转到乡中心学校或县城小学。

四是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发生变化。农村许多家庭从孩子上高中起就丢下承包地,宁愿承担高学费、高房租也要陪孩子在县城读书。为了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从小学起就陪孩子一起读到大学,一些县城周边已由此兴起毗邻的‘陪读村’及‘陪读产业链’,农村孩子就学大迁徙彰显中国基础教育的尴尬。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公家人”享有的特权令普通百姓望尘莫及,农村孩子家长把成为“城里人”“公家人”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二、村级小学发展的建议

1.强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城乡敎育发展失衡,目前农村‘陪读’井喷式增长,基础敎育出现城市‘爆满’农村‘空壳’,城镇学校“超级大班”和农村学校“复式班”并存现象,亟待强力推进城乡均衡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强化鼓励措施。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支教制度。支持城市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 ‘手拉手’结对帮扶,鼓励大学生与城市优秀教师到乡镇任教,切实提高乡镇中心学校教学质量,留住农村孩子!

2.加快村级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对当今的村级小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根据农民和学生家长的意愿,将一些不适宜继续办学的村小学撤并到乡中心学校。对农村小学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原村小学的教师要重新考核竞聘上岗;对发展条件较好,居住分散度高,农民又反对调整的,应保留小学教学点,照顾编制、加大投入,改变薄弱面貌。有的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重新布局。

3.切实保障农村小学生上下学安全。由于村小学撤并,让年龄很小的小学生到较远的学校上学,上学放学人身和交通安全隐患很大,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避免因上学难而造成农村小学生‘辍学率’的反弹,建议一是加强乡镇中心学校住宿条件建设,让学生住校而不必每日往返奔波,也为需要陪读的低龄学童父母创造条件;二是为乡镇中心学校配备专车,实行专人早晚定时定点接送,并免费供应午餐。

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兑现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对农村教师按月发放定额补助,对到农村支教的城镇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对长期在农村的教师实行上浮工资政策;同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农村工作并做出成绩的中小学教师,对其中特殊贡献的进行表彰。

5.充分利用废弃的村小学校舍资源。由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废弃校舍资源很多,要充分盘活利用。一是目前农村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可以改造为农村养老院,发展银发事业;二是结合新农村规划,建设为村级文化或体育中心;三是用作农民工创业园或村级公益事业用房。

(作者为安徽省政府参事)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