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30年7轮改革数个拐点

政府机构:30年7轮改革数个拐点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相适应,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已步入深水区。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行政体制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8年,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政府在建国之初,借鉴苏联模式,大力发展计划经济。大政府、全能政府的出现,匹配于计划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对中国未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78年之后与计划并举的市场开始发挥作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要求清除各种制度性障碍,行政体制的逐年小步微调已渐趋失效,总体改革呼之欲出。

七次机构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贠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巨大差别,但均服从或服务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目的。不过,计划体制的弊端也逐步显现。依靠行政指令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计划模式,造成了权力的过于集中,机制僵化,条块分割,官僚习气滋生,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扼杀,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就此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效果不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国已先后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提法陆续出现。

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数量,达到了建国后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再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982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议。此为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工作人员素质,部门从100个缩减至61个,人员编制由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再次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此为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改革方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此次改革完成后,国务院部委从45个精简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为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人,有30多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人员编制减少9700多人。

第三次改革在1993年。当年国务院将其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1998年进行的第四次机构改革,提出了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将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调整和撤销了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四分之一,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到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

2003年3月开始的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明确提出,未来的政府职能,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要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六次改革在2008年。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2013年的大部制新举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