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国际身份的七种解读

关于中国国际身份的七种解读

[美]沈大伟 王 瑾 编译

本文发表于《华盛顿季刊》2011 年冬季号,原文题目为“Coping with a Conflicted China”,作者沈大伟( David Shambaugh) 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

2009—2010 年将被人们记住,因为在这两年中国变得让世界很难对付: 北京对许多亚洲邻国以及美国和欧盟的行为越来越强硬。北京甚至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也变得有些紧张,从而加剧了其自 2007 以来全球形象不断下滑的趋势。

北京令人不安的行为使许多观察家怀疑其新的强硬态势将持续多久。这个趋势是临时的还是长期的? 如果是一个朝着更加自信和傲慢的长期的和质的转变,其他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呢?

世界正在见证的中国的新姿态,部分是其持续密集的内部论争的结果,表明更保守的和民族主义的支持者目前达成了一种共识,即政策强硬化,并选择性地向世界炫耀实力。尽管目前中国国内似乎都一致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深陷冲突的崛起中大国,面对许多国际竞争对手。但在这一空前复杂的外交决策过程中,如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声音和参与者。

因此,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往往显得多变和相互矛盾。了解这些持不同观点的学术派别对于预测北京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矛盾和多面的行为将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的每种学术倾向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来说都有不同的政策含义。

有限环境中的公开讨论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在过去的十年中对其作为一个主要崛起大国的角色作出这么广泛、生动、多样的阐释。中国的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人士都在踊跃地争论作为一个主要大国的机会、危险、风险和责任。可以肯定的是,官方观点仍然否认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是认为它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 社会主义) 国家。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否认中国是一个全球性大国,认为它最多只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虽然这些传统的身份定位在政府的官方讲话和文件中继续被阐述,但最近其国内的大多数观点都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或者至少正在成为一个大国。因此,最近几年人们讨论的内容已经变成了中国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大国了。

进行这种自我反思的讨论的大国或者有抱负的国家即便是有也为数不多。中国甚至出版了各种各样的“如何”系列书籍,探讨中国如何成为一个大国。虽然这样的讨论主要源自半官方的政策和学术团体,但随着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播出12集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这个讨论也扩展到全社会。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观看了这部片子。它播出了好几次,描绘了其他现代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苏联、日本和美国)崛起的条件,从而对中国的崛起进行脉络化的分析,并试图从这些历史经验中获得启示。虽然该系列主要关注的是导致大国兴衰的条件,其最后一集的主题却是如何避免历史上不断重复的主要大国和主要的崛起中大国之间的“不对称性陷阱”,历史上,后者总是挑战前者在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地位,造成紧张、竞争、冲突,甚至战争。

CCTV 系列问世之后,在 2005—2006 年间,学者们就这个主题给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一系列的主题演讲。因此,无论是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还是精英,最近几年一直忙于预测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困境。

了解中国国内有关讨论的内容和谱系对于了解中国人自身所面对的困境至关重要,因为中国是被快速推到国际舞台中心的。很明显,中国对其新的国际地位还没有准备好,它的崛起速度比预想的要快得多。对于中国人来说,突然要面对一系列新问题以及外界对中国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要求,是相当棘手的。那么,中国国际问题专家今天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呢?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