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热话题与冷思考

社会管理热话题与冷思考

 摘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老话题”,又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面对社会管理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做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管理、社会稳定工 作;如何统筹好民生、发展、共享、稳定,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结合实际、破解难题;如何把 依法管理、社会治理的理念贯穿社会管理全过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等,是社会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十分关注 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请中共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崔亚东同志,以贵州省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稳定工作实践为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一、新形势下社会管理需要新理念、新思路

▲在我国,社会管理承载着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重要使命。改 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 变化,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社会管理工作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举世罕见,而传统的社会管 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需要。面对现实困境,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正因如此,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成为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 一。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您对应对我国社会管理环境的深刻变化、做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 会管理工作有何认识和体会?

●我认为,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失效的社会治理是社会矛盾转化为不稳定的催化剂。概括说来,要做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工作,必须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把握规律、理清思路,着力在改善民生、源头治理、依法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 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深刻 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行之有效 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难以完全适应,必须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 水平。”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 中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新要求。党中央这一系列的战略决策,表明在当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把社 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全国来看,我国正处于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黄金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转型(经济、社 会、政治、开放等多个维度),社会管理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开放、流动、分化、分散)。因此,做好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十分重要。从贵 州来看,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当前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同时 还处于加速发展、后发赶超的关键期,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面临的问题、 困难、风险、挑战大量存在,并呈现出矛盾凸显、事件多发,“触点”多、“燃点”低,一遇诱因,一触即发、一点就燃的特征。因此,做好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 作,必须牢牢把握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进一步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把握规律,理清思路,紧密结合实际,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 基础性的问题,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着力在改善民生、源头治理、依法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在结合实际、破解难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 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